尧治河村民别墅群变成对外开放的民宿。
村民在演出民俗文艺节目《尧治河的神话》
探寻山乡巨变,共话“两山”答卷。3月27日、28日,由《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尧治河村委会主办,襄阳市融媒体中心、尧治河集团、太湖湾智库承办的全国城市党媒“‘两山’新画卷幸福尧治河”新闻采风活动在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举行。
在两天的采风活动中,来自14个省(市、区)的100多名城市党媒记者,深入尧治河的山、水、人、景之中,与村民深入交谈,徒步尧帝神峡,探秘磷矿博物馆,品味“洞鲜”美食,观摩《尧治河的传说》演出等。这个小山村因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来了巨大变化。一个“村在园中、矿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中国山区幸福村画卷给大家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这是挂在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湖北尧治河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开林嘴边的口头禅,它直观明了地诠释了尧治河村的崛起与蜕变。
1靠精神
绝壁凿出致富路
“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在两天的采风期间,这是记者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孙开林说,这是尧治河村每一个党员干部时刻坚守的铮铮誓言,也是他们制胜的法宝。
尧治河,传说上古尧帝和儿子丹朱在这里砌堤治水而得名。
尧治河村也是全国知名磷矿开采区,最高峰时全村有大小矿洞60余个,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然而,到1988年,全村仍然是“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破草房”,人均粮食不足300斤,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既不通路,也不通电,极大地制约了尧治河村的发展。
1988年寒冬,面对“磷矿埋深山,村民饿肚肠”的困境,尧治河17名党员在牛棚里立下“要想富、先修路”的军令状。时任村党委书记的孙开林抵押祖宅筹措4000元启动资金,党员许列奎等人以房产作保贷款3000元,换来首批修路物资。开工日恰逢零下10℃暴雪,孙开林腰缠麻绳悬空打眼放炮,喊出“要苦先苦党员”的铮铮誓言。村民住岩屋、顶寒风,以“蚂蚁啃骨头”的韧劲,用3条生命、5人伤残的代价,历时2个月凿通首条6公里矿山公路,运出第一车磷矿石,赚到第一桶金。
此后27年,凭着愚公移山的毅力,发扬“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和谐创业、科学发展”的尧治河精神,这个深山村庄开启劈山造路的史诗,最终形成136公里“三纵四横”路网,架设131公里输电线路,天堑终成通途。
正是在以孙开林为党委书记的党委一班人带领下,靠着“党员能吃苦,党员能吃亏,党员能奉献”精神,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快速发展,尧治河村终于甩掉了贫困的帽子。现已发展成为集磷矿开采、精细磷化工研发、水电、旅游、酒业、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企业集团,拥有村级企业24家。202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45亿元,利税4.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万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2.8亿元,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创造了贫困、边远、高寒山村的发展奇迹。
2靠发展
废矿变成聚宝盆
3月28日,记者在尧治河村老龙宫矿洞入口,看见LED屏实时跳动着洞内温湿度、氧气浓度等18项安全数据,五光十色的“时空隧道”迎接着全国八方游客。这座纵深8公里的废弃矿洞,被改造成国内首家矿洞探险人文景观——尧治河三界洞天景区。
矿藏开采后的废弃矿洞如何利用,环境如何修复,一直是长期困扰各地矿区的难题。“必须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实现转型发展!”2016年,孙开林就开始探索发展“矿洞经济”。
他们利用矿洞特有的恒温恒湿属性,探索种植蘑菇,既利用了废弃的矿洞资源,又破解了香菇种植断季的问题。2024年,该村十几个矿洞6万多平方米共种植300万棒食用菌,达到1500万斤年产量,实现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通过矿洞食用菌产业发展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就业,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力。
通过“矿洞修复+”的创新模式,总长50公里的废弃巷道重获新生,都变成了“聚宝盆”:在矿洞建设洞藏尧治河白酒基地,打造集藏酒、品酒、经销和文化体验于一体,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中国酒文化展示体验区;老屋沟矿洞化身地质博物馆,巷道内陈列着寒武纪化石标本;3号矿洞打造沉浸式光影剧场,利用全息投影重现采矿历史……
尧治河第一个露天磷矿开采点戴家湾矿区如今也已绿树成荫,过去裸露的岩壁现被爬藤植物覆盖,穿过矿区的道路成为连续几届“尧马”的经典赛段。
他们还先后关闭15个露天采矿点、8家矿粉厂,累计投入近3亿元,实施水土治理、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生态恢复率达96%,森林覆盖率达95%。
过去采矿是掏空大山,现在采矿是重塑生态。如今,慕名而来的游客正见证这个村庄两次“悬崖上的突围”:一次是劈山开路的物质脱贫,一次是绿色转型的生态觉醒。从“卖矿石”到“卖风景”,尧治河村已投资6亿元用于矿区修复、植树造林,并聚焦于文旅产业的开发。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成功打造出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尧治河村让昔日的“环境负债”转化为“生态资产”,催生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金字招牌。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轨迹,尧治河村走出了一条资源型村庄的绿色转型之路。
3靠文化
打造振兴“硬支撑”
在尧治河村,处处能感受到文化味。在旅游公路上,但凡路边有开阔平坦的地方,就一定建有博物馆或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展示馆、休闲广场。
从尧治河尧帝神峡到三界洞天景区,记者看到沿山间公路有很多红色题材的作品。讲解员介绍说是该村与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项目,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途中的经典故事和场景,从书本和全国多个省份“搬”到尧治河绵延12公里的山谷边。这处“复兴之路”主题党建研学教育基地,是全国首座党员培训教育“情景式”教学课堂。
据孙开林介绍,早在十几年前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时,村党委就敏锐地意识到,通过开矿甩掉穷帽子、走上富裕路的尧治河,吃的是祖宗饭、端的是子孙碗。
“矿总有挖完的一天,未来怎么办?”孙开林说,带着这个“灵魂拷问”,村里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策、外出取经,最终发现把文化作为桥梁,将产业、人才、生态和组织联结起来,为乡村产业赋予文化内涵,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才是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于是,曾经依赖磷矿资源脱贫致富的尧治河人,在追寻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路上,将文化和山水资源作为引领发展的首要战略。通过不懈努力,该村在10余年间,先后建起了中国磷矿博物馆和尧治河农耕博物馆、水电博物馆、崖柏艺术博物馆、创业馆、村史馆、党史馆,以及毛主席像章纪念馆、胶片电影记忆馆、尧文化体验馆。
他们还赋予废弃矿洞文化内涵,建成神话旅游主题景区——“三界洞天”,利用高科技声光电给游客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的神话场景新体验。作为国内首家矿洞探险人文景观,开业三年来,一直是游客打卡首选地。投资总额超过12亿元的尧神天池文旅项目也即将建成开放。截至目前,全村已经建成了野人洞、野人谷、尧治河3个国家4A级景区。
“一村十馆”,不仅成为尧治河建设“中国山区幸福村”最重要的无形财富,而且它们还通过与山水农旅深度融合,赋“产”强能,让旅游真正成为一场文化的盛宴,让游客在旅行中收获了满满的文化体验。
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一村十馆”作为尧治河特有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硬支撑”。
后记
山村尧治河,已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十大幸福村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这在全国实属罕见。
尧治河用30年时光,将“两山”理念写满青山。这抹绿色,是转型的答案,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践行“两山”理念没有终点,尧治河还在探索更美的未来。
“下一步,我们将以‘两山’理念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以建成中国山区幸福村为目标,高效推进实施矿洞经济、旅游开发、生态文化‘三大战略’,持续推进山区、矿区、生活区‘三区融合’发展,力争在绿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再出经验,再创佳绩,为保康加快打造‘一区三地’、建设全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县展现尧治河担当,做出尧治河贡献。”尧治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湖北尧治河集团董事长孙开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