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2025-04-01 00:29:20 京九晚报


马步青将烈士碑擦得一尘不染

马步青为学生讲述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马步青每天都会打扫烈士陵园

清明时节,在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的氛围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奉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就是英雄烈士。尽管有些英雄未留下姓名,但人民从未将他们遗忘。在夏邑县马头镇白庙村革命烈士陵园内,72名无名革命烈士在此长眠。80多年来,每逢清明节,当地干部群众都会自发来到烈士的牺牲地,缅怀先烈。其中,一位六旬共产党员、退役军人马步青,更是常年为这些无名烈士默默守墓,还四处奔波为他们寻亲。

72战士壮烈殉国     

近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夏邑县马头镇白庙村革命烈士陵园拜谒英雄。陵园内摆满了群众自发送来的花圈。抚今追昔,思绪不禁飘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0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原大地烧杀抢掠,为尽快消灭侵略者,彭雪枫将军带领的新四军六支队(前身是西华县自卫军)二总队三营九连,奉命驻守永城龙岗、白庙,安徽亳州李集一带,牵制日军,掩护大部队向安徽砀山,江苏丰县、沛县挺进。同年5月的一天中午,新四军在转移人员和物资时,被从亳州先期抵达白庙的日军发现,双方随即展开激烈枪战。由于敌众我寡,新四军果断采取游击战术,边打边向白庙村东北方向撤退。然而,撤退的队伍又被从会亭赶来支援的日军迎头堵住,陷入两面夹击。最后,战士们被迫撤入附近的马趟子沟里,奋勇抗击。一个连队的兵力,难以抵挡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日军。最终,72名将士无一人突围,全部壮烈牺牲。

战斗结束后,白庙村村民才敢从家中走出。据白庙村已故老人杨其云、马士云在世时回忆,沟内躺满了战士们的遗体,到处都是鲜血。其中一名战士看上去只有十七八岁,身体斜趴在沟沿上,小脸抵在枪托上,鲜血顺着脖子往下流。全村男女老少见此惨烈场景,无不痛哭。白庙村第一任村长姬恩玉迅速带领全村村民清理战场,将战士的遗体抬到沟沿上。很多村民拿出家里的草席、门板、苇箔,装殓战士遗体,并将他们集体安葬在白庙村西北方向的田地里。

人民未曾忘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承载着人们对英烈的追思,永不褪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白庙村这片土地上,老百姓从未忘记那些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66岁的马步青,这位来自马头镇白庙村的优秀共产党员、退役军人,更是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段守护英烈的动人篇章。

30年前的清明节,马步青像往常一样在村里走动,发现在白庙西北地,一名农妇神情肃穆地烧纸祭拜。出于好奇,他上前询问。农妇名叫许颖环,来自睢县,她缓缓道出,自己的父亲许兴曾是72名烈士的连长兼指导员。许颖环每年坚持来此祭拜,这份对先烈深沉的怀念,如同重锤一般,深深打动了马步青。那一刻,一个坚定的想法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一定要建一个烈士陵园,让先烈的英灵有安息之所。

此后,马步青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筹备之路。他四处奔走,深入周边村庄调查走访,不放过任何一个与那场战斗有关的细节。为了还原历史,他查阅大量资料,常常在图书馆和档案馆一待就是一整天,逐字逐句地记录。在收集完资料后,他认真撰写当年战斗的经过,并将建设烈士陵园的申请逐级上报。终于,他的申请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批准。

为了让烈士陵园尽善尽美,马步青前往山东淄博,挑选煅烧壁画瓷砖。从样式到尺寸,他都严格把关,反复斟酌。整个陵园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花草树木的栽植,他都亲力亲为,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1996年6月,在夏邑县人民政府和马头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夏邑县革命烈士陵园在白庙村烈士遗冢的原址上建成。原来散葬在各地的烈士遗骸,终于得以集中安葬,英灵有了归宿。

马步青从小听着烈士们的故事长大,5年的从军生涯,更是加深了他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如今,为烈士修建陵园的心愿终于实现。但马步青的守护并未结束,他主动化身“义务守陵人”,承担起守护烈士陵园的责任。每逢节假日,前来参观祭拜的群众络绎不绝,马步青总是耐心地为他们讲述烈士们的英勇事迹,让后人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马步青的心中,烈士们从未离去,他们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而他,也将继续守护这座烈士陵园,守护革命先烈的精神火种,让这些火种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为烈士寻亲不停步    

烈士陵园建成以来,马步青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守护着这座红色革命圣地。他接待了80余批次前来拜谒的各界群众,讲解革命历史,还深入机关、学校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营造了尊崇英雄、尊重烈士的良好氛围,受到人民群众的赞誉。

烈士的英灵有了归宿,但72名烈士究竟姓甚名谁?家在何方?为烈士寻亲,成为当地政府和马步青的心头大事。由于当时史料较少,只能以新四军六支队的前身是西华县自卫军为线索,以周口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市查找烈士籍贯信息。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白庙村以前归属永城,1954年10月之后划到夏邑管辖,由于辖域变更和口音有误,寻访烈士的书信中出现永城市梅庙村和尤庙村字样,经核实后其实就是马头镇白庙村,一字之差,让烈士“回家”的路变得曲折而漫长。

“目前,我还有一个心愿未了,那就是给烈士找到家。同时,也让烈士的后代知道他们的前辈牺牲在我们白庙村,日后能前来祭拜。”马步青对记者说。

在强烈责任感的驱使下,2017年4月,马步青自费前往周口西华县调研,在西华县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他走访了四个乡镇,最终确认西华县籍刘赖、樊心志、胡青云、谭本照等四人,就是在白庙村那场恶战中牺牲的烈士。

“特别是当我走访到胡青云烈士82岁的儿子胡群山时,老人拉着我的手激动得泪流满面,连声道谢。老人哽咽着对我说,他只知道父亲牺牲在永城的梅庙,原来就是你们白庙村,这下终于找到父亲牺牲的地点了。以后祭拜父亲,我就有地方了。”马步青回忆道。

通过马步青不断调查走访,结合村里90岁以上老人的回忆,并依据《夏邑县文史》《睢县党史》和《西华县县志》等资料记载,最终确认有五名战士牺牲在白庙村。其中许兴是睢县城关镇三里屯村人,牺牲前担任连长兼指导员;胡青云,西华县艾岗乡都城岗村人;樊心志,西华县艾岗乡潘岗村人;刘赖,西华县西夏镇后仓门楼村人;谭本照,西华县奉母镇奉母东村人。

2013年4月,政府出资对这座烈士陵园进行重新修缮。2017年7月,该陵园被夏邑县委宣传部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3年9月,该陵园又被夏邑县关工委确定为“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并被夏邑县党史研究室确定为“夏邑县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祖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如今,每到清明节和公祭日,周边的机关、学校和社会团体,还有成群结队的群众都会前来祭拜革命先烈。丰碑矗立,英魂长存。然而,目前仍有67名烈士信息全无。如今,年过花甲的马步青仍未停下为英烈寻亲的脚步。为每一个烈士寻亲,这或许是这名优秀共产党员、最美退役军人的不懈追求,也是他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为烈士寻亲的行动中。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些烈士终将找到“回家”的路,他们的事迹也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文/图 本报融媒体记者 成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