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殷本纪》引《汤诰》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这段文字记载的四渎,“东为江”指泗水,“北为济”指济水,“西为河”指黄河,“南为淮”的“淮”是淮河吗?非也。实际上是指睢水。
历史学家李民指出,这四条河包围的区域是商代初年的中心区域。著名考古专家杜金鹏考证四渎之间是指先商疆域,并指出中原文化向南推进到淮河沿岸是商代中期以后的事情,因此“南为淮”并不是淮河,而是流经商丘南边的睢河。无独有偶,商丘的淮水在《春秋》和《左传》中也有记载,《春秋·僖公十六年》有这样一句:“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刑侯、曹伯于淮。”《左传·僖公十六年》说:“十二月,会于淮,谋鄫,且东略也。城鄫……”晋代学者杜预为《左传》作注说:“鄫,郑地,在陈留襄邑东南。”襄邑指睢县,鄫邑在今睢县东南。杜金鹏认为,春秋时期鲁僖公所会众多诸侯国均在淮河以北,绝大部分在黄河两岸。鲁僖公会盟于淮,攻取了鄫城,说明淮水流经陈留一带,豫东地区的古河流均是由西北流向东南,毫无疑问,淮水应经过商丘南,这和春秋时期流经陈留、商丘南的睢水河道的位置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确定“南为淮”的“淮”就是睢水。历史学者推测在春秋时期或春秋以前淮水曾为睢水之别称。《史记·殷本纪》中的四渎是商丘作为先商文化一个地理标记。
商代卜辞有帝辛东征人方经过“澭”,且擒获澭伯,澭不仅是河流名称,还是方国名称,经卜辞学者考证实为商丘段澭水(获水)。《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据史学家考证,澭水即今商丘东部汳水故道下游获水。汳水战国时期叫丹水,自西北而来经商丘北流向东南。许慎《说文》记载:“汳水,首受陈留浚仪阴沟,至蒙为澭水,东入于泗。”根据《水经注》记载,汳水自开封东北狼汤渠东流至商丘城北,下接获水,获水自晋代以后通称为汴水。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魏晋时以洛阳为都,皇帝认为汳字带反字不吉祥,改汳为汴字。荆人即楚人,楚军袭宋之前为什么“先表澭水”呢?因为古代交通以天然河流为主,道路往往循河而行。著名学者陈梦家曾在《殷墟卜辞综述》中说,最早的道路是沿着河流诞生的。楚军攻宋,沿河而进击,先在澭水做标记。澭水是中原通向吴楚的重要河流,先秦时期为航运要道,沿河也有陆路,可以水陆并进。从卜辞看,其实澭水的重要性早在商代就已显现,成为商末帝辛征伐东夷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