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领读人: 李可亭,1963年8月生,河南宁陵人,历史学博士,二级教授,退休前为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小时候书籍是很贫乏的,读过一些抗战小说,也遇到几位对我影响很大的读书人。一位是离我们村很近的‘老私塾’,他懂很多知识。另一位就是我们生产队的民兵营长,那些抗战的书就是他借给我读的。还有一位是我大舅,他是私塾出身的公社干部,到现在90多岁的大舅还经常给我打电话,问我一些知识的出处。”李可亭说。
后来,李可亭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进入大学后,图书馆成了李可亭在学校的半个家。“我学的是历史,但我从小喜欢的是文学,大学期间一有空我就跑到图书馆借阅文学类书籍,每次可以借四本。”李可亭笑着回忆大学时期的读书时光。
李可亭在河南大学本科阶段学的是历史,在河南大学研究生阶段学的是中国近现代史,在郑州大学读博士期间学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主攻“三礼学”(《周礼》《仪礼》《礼记》)。因为热爱商丘,李可亭硬是把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方向转移到对商丘历史文化的研究当中,后来成为在商丘文化界无人不知的人物。
2000年,李可亭与他的学术团队一起出版《商丘通史》(上卷),成为第一本关于商丘的通史类学术著作,并于2023年年底由中华书局出版了修订后的《商丘通史》(上下卷);他率先提出“三商之源”的概念,并在2006年出版《三商之源商丘》学术著作,为商丘成功举办“国际华商节”奠定了学术支撑;2016年9月,他撰写《“华商之源,通达商丘”探析》一文并在《商丘日报》发表,“华商之源,通达商丘”的提法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同,提升了商丘的城市品牌效应。后来,他还出版了《商丘古都文化研究》《庄子》《商丘历史文化十六讲》《殷商之源商丘》等著作。当人们问他为什么痴心不改、一如既往地研究商丘历史文化时,他回答说:“我爱商丘。爱不是一句空话,要有责任和担当。我是商丘人,又是学历史的,研究商丘历史文化,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责无旁贷!”
退休后的李可亭依然坚持研究商丘历史文化,正在为省级课题“范仲淹与应天书院”忙碌,读书之余他还在省级媒体上开辟《老李话商丘》专栏,专题写商丘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同样的景观因执笔人的历史积淀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传播效果,李可亭发表的文章景中有史、史中有情,《古城的炊烟》一文,引得天津人来商丘古城打卡,寻找古城名吃“小鱼汤”。
当记者让他为大家推荐阅读书目时,他说,书既要泛读,也要精读。泛读的书如唐诗宋词、古典小说、《诗经》《史记》等,精读的书有一两部就可以了。说到这里,他举出了《论语》。他说,《论语》博大精深,既可以用来治国理政,也可以修身养性,可以读一辈子。他说,读书关键在兴趣,愿意读,才有效果。书读多了,知识之间自然就融会贯通,用起来也就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