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 >> 商丘要闻

三业并驱,罗庄“富”“兴”正当时

2025-03-26 01:27:31 来源:商丘日报


罗庄村“移民冷库”带动附近近200名村民就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多万元。本报融媒体记者 黄业波 摄

扫码看视频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民权县老颜集镇罗庄村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格外夺目。近年来,罗庄村深度挖掘自身优势,紧密贴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全力发展手工编织、肉牛养殖、蔬菜种植三大特色产业。这三大产业如同三驾强劲有力的马车,并驾齐驱,稳稳地引领着罗庄村在致富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一幅村民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画卷正缓缓铺展开来。3月20日,记者走进罗庄村,探究该村蓬勃发展的秘密。

巧手编织,勾勒幸福生活

“以前农闲的时候,真是闲得没事干,现在可大不一样了。村里组织我们学习手工编织技术,不用出家门就能挣钱,既不耽误下地干活,还能照顾家里。”村民曹明兰手中熟练地编织着收纳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高兴地说道。

踏入罗庄村的手工编织扶贫车间,一幅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瞬间映入眼帘。五彩丝线与经纬绳在编织工人的指尖上下飞舞,仿佛灵动的精灵,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逐渐成型。罗庄村的手工编织技艺源远流长,村民们个个技艺精湛。

为了将这一传统技艺转化为致富的“金钥匙”,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组织培训活动,特意邀请闻名豫鲁一带的“编织大王”李永花为村民传授最新的设计理念和编织技巧,有效提升了产品的品质与附加值。“我们不仅要传承老手艺,更要让新产品跟上时代的步伐。”李永花一边指导村民编织,一边说道。最近,她带领村民开发出了符合现代审美的草编家居配饰、办公收纳盒等新产品,还通过电商平台开拓销路。在她的指导下,村民们学会了使用新型环保材料,掌握了更高效的编织手工方法。

如今,罗庄村的手工编织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为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村里的编织车间每天都能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甚至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的外贸订单。为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以前农闲只能在家看电视打发时间,现在凭借这门手艺,每个月能挣不少钱呢。”正在编织折叠筐的80岁村民王秀芹大娘笑着说道。

肉牛养殖,鼓起村民钱袋子

“哞……”一声声低沉而浑厚的牛叫声,从罗庄村南头的刘振肉牛养殖场悠悠传来。膘肥体壮的肉牛悠然自得地在宽敞的牛舍里咀嚼着草料。罗庄村地处豫东平原黄河故道,拥有丰富的麦秸、玉米秆等饲草资源,发展肉牛养殖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前几年,村里成立了2家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创新养殖模式,统一引进优质的“鲁西南肉牛”新品种,统一提供专业的养殖技术与悉心指导,统一负责肉牛的销售工作。合作社还与民权县畜牧局开展深度合作,持续优化养殖技术,显著提高了肉牛的养殖效益。

目前,全村肉牛存栏量300多头,年出栏量200多头,年产值高达300多万元,肉牛养殖已然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我们养殖的肉牛品质优良,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每年都能为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演刚自豪地介绍道。随着肉牛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踊跃参与到养殖产业中,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增收的美好愿望。

蔬菜种植,铺就致富之路

在罗庄村的蔬菜大棚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碌地剜割小青菜、装筐,随后准备运往罗庄村自有的“移民冷库”。

近年来,罗庄村敏锐捕捉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成功实现了蔬菜的错季种植与绿色种植。为了确保蔬菜的品质和产量,村里配备了专业的技术人员,为菜农提供全程技术支持。同时,积极打造特色蔬菜品牌,加强与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的合作,让罗庄村的蔬菜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蔬菜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土地重新焕发出盎然生机,也让村民们的钱包越来越鼓。

三业齐发,奏响振兴乐章

手工编织、肉牛养殖、蔬菜种植三大产业的蓬勃兴起,为罗庄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2024年,罗庄村人均纯收入成功突破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曾经的贫困村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宽敞平坦,水电供应充足,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

展望未来,罗庄村党支部书记罗世柏信心满满:“在未来的规划发展中,罗庄村将继续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手工编织、肉牛养殖和蔬菜种植等产业的升级和优化。设计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注重生态养殖,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多优良品种,打造绿色品牌。”

未来,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罗庄村这三驾产业马车将持续发力,引领村民奔赴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本报融媒体记者 闻 力 黄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