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忠箱
1974年8月,吕忠箱退伍后,回到家乡宁陵孔集,成为电影队的一名放映员。在为村民带来光影欢乐的同时,他拿起笔和胶卷相机,踏上了新闻写作和摄影之路。白天,他穿梭于田间地头,用那台老牌“海鸥”相机,捕捉农民科学种棉、精神文明建设的瞬间,让孔集乡的新闻频频登上各级媒体,种植无虫棉的经验更是传遍全国。
豫东平原的阳春三月,美景如画。吕忠箱骑行途中偶遇放蜂夫妻,采访拍摄的图片《宁陵喜迎放蜂人》在《河南日报(农村版)》头版发表,这篇处女作成为他发稿的动力源泉。为了提升新闻时效性与稿件质量,他常乘车送稿,虚心向编辑请教。
在新闻摄影中,吕忠箱始终心系民生。孔集乡农民的万亩辣椒丰收,却遭遇销售困境。他心急如焚,迅速拍摄图片新闻并向报社反映。在媒体的助力下,深圳的一个厂家前来收购,辣椒价格上涨,农民得了实惠。这次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为人民发声的信念。
新闻摄影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吕忠箱采访时左脚中趾被钢筋扎破,休息三个月仍留下后遗症。2020年,拍摄人工增雪时,他又因经验不足,左耳朵被高炮震聋。但他从未退缩,“没有艰苦的付出,哪来满满的收获”,他用行动诠释着对新闻摄影的执着与热爱。
退休14年来,吕忠箱依然活跃在农村一线。一个本子、一支笔、一台相机、一辆电动自行车,就是他的“战斗装备”。他满怀激情,拍摄了大量反映农村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建设成就的新闻图片,作品在众多媒体发表,获奖无数。但他并未满足,“退休只是多彩人生的开始”,他将继续用相机勾勒绚烂人生,为时代发展留下精彩的光影印记,用坚持与热爱,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