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夏邑县的广袤田野上,一幅业兴、景美、人和、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从郭店镇的高标准农田到车站镇的温室大棚,从鸿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组培室到骆集乡的美丽乡村,夏邑县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扛稳“粮袋子” 保障粮食安全
3月23日,郭店镇杨集村的麦田上空,一架无人机在圣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晔的操控下灵活穿梭,均匀地将蛋白营养液喷洒在绿油油的麦苗上。白色的营养液如细雨般洒下,仿佛为麦苗披上了一层“营养纱衣”。
圣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共种植了2000余亩强筋优质小麦,由于前期播种基础好、墒情适宜、管理得当,如今的小麦长势喜人。
夏邑县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在保障夏粮面积稳定在125万亩以上、年产量12亿斤以上的基础上,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通过“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机制,将5.72万亩农田改造升级,把曾经靠天吃饭的田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同时,集成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深挖粮食增产潜力,实施100万亩小麦单产提升工程,推广2.6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一季双收。
在3月17日举行的全县超百万亩小麦单产提升10%以上行动蛋白营养液喷施启动仪式上,县领导发出动员:“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超百万亩小麦单产提升行动是我县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关键举措。蛋白营养液喷施工作正式启动,是小麦单产提升行动坚实有力的开篇。”
鼓起“钱袋子” 促进群众增收
在车站镇秦楼村,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一垄垄黄瓜笔直翠绿。村民们忙着采摘、打包、运输……
“这几年村里环境越来越美了,村民腰包也鼓起来了。”秦楼村村民李大爷笑着说,“家家都有收入,村里没有一个闲人。”秦楼村依托富硒土壤的资源优势,采取“党建+产业”引领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富硒绿色无公害蔬菜品牌。目前,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建立了13个交易场所,种植大棚蔬菜2300余亩,年产值5000多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5万元。
在郭店镇何集村,木业、养殖、种植和食品加工四大产业齐头并进,形成了“木业搭起致富桥、西瓜圆了致富梦、蛋鸭唱响致富曲、食品拉长致富链”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2024年,该村纳税200余万元,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卫生村”“商丘市产业兴旺村”称号,村党支部也被评为商丘市“先进党支部”。
提升“新颜值” 打造和美乡村
漫步在骆集乡王口村,整洁的路面、雅致的庭院、整齐排列的果树,无不诉说着乡村的嬗变。村民王红感慨地说:“以前村里多是泥路,没有路灯,更没有绿化。现在柏油路直通家门口,房前小花园、屋后绿化树,还能到文化广场跳跳舞,俺也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王口村坚持“党员主导”与“群众主体”同向发力,通过门前“三包”、村规民约等,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文明卫生好习惯。村里还积极开展“好婆媳”“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实现村庄全域美丽、持久美丽。
“我们村环境好,邻里和谐,文化活动多,大家可幸福了!”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派驻骆集乡王口村第一书记罗卫华提到村里的变化,颇有感触地说。
夏邑县的乡村振兴之路,不仅体现在粮食安全的保障、农民收入的增加上,更体现在乡村环境的改善和乡风文明的提升上。通过扎实推进“五星”支部创建,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夏邑县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美丽乡村有“里”有“面”。
一项项产业落地生根,一座座村庄华丽蝶变,一位位农民喜笑颜开……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勤劳进取的夏邑人民正在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这片希望的田野正绽放出无限生机与活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