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谨防大数据的“数字算计”

2025-03-25 07:33:20 商丘日报

  如今,大数据已深度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悄然埋下了隐患。近日,大数据杀熟现象再度引发热议,不少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察觉到自己被平台“区别对待”,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用户的价格反而比新用户更高,这一现象让消费者直呼“被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消费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市民李先生经常出差,习惯在某旅行App上预订酒店。前段时间,他让同事帮忙在另一手机上查询同一家酒店同一日期的价格,结果发现同事查到的价格比自己手机上显示的价格便宜了近100元。“我是这个App的老用户,还开通了会员,本以为能享受更多优惠,没想到反而被多收钱,这太不合理了。”李先生气愤地说。

  像李先生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市民王女士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一款日用品,她一直是该平台的忠实用户,平时也经常在上面购物。但有一次,她用朋友的账号登录该平台查看同一款商品时,发现价格竟然比自己账号上的价格低了20%。“我感觉自己被平台‘算计’了,以后都不敢随便在上面买东西了。”王女士无奈地表示。

  据了解,大数据杀熟是指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偏好、购买能力等信息,对同一商品或服务进行差异化定价,老用户、高消费用户往往被收取更高的价格。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大数据杀熟现象屡禁不止,主要原因在于平台逐利和监管难度较大。一些平台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用自身掌握的大数据优势,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然后实施价格歧视。同时,由于算法技术复杂,监管部门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导致这种行为时有发生。

  大数据杀熟现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如何防范大数据杀熟,相关专业人士建议消费者在消费时要多进行比较,不要只依赖单一平台。比如可以用不同账号、不同设备登录平台查看价格,也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之间进行对比,这样能更清楚地了解市场价格,避免被杀熟。同时,消费者在使用各类App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谨慎授权平台获取过多个人信息,以免被平台利用。

本报融媒体记者 付盛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