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安踏制鞋生产车间。 梁园融媒记者 王振 摄 梁园区是交通枢纽核心区。图为郑徐高铁上的列车与商合杭高铁上的列车驶入商丘。 本报融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李庄镇关庄村的大棚番茄喜获丰收。 梁园融媒记者 王振 摄
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83.6亿元,增长4.4%,打通11条断头路,新建续建3条城市道路,完成积水点改造6处,完成36个老旧小区改造,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8778.14万元……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梁园区全力稳增长、扩内需、强创新、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向新、稳中向优态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梁园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2025年,我们要保持‘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坚持团结奉献、创新实干,全面实施‘农业稳区、工业立区、商贸强区、文旅兴区’四轮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更高水平的实力梁园、品质梁园、创新梁园、文化梁园、幸福梁园。”3月20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园区委书记张团结表示。
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稳区 耕好发展幸福田
3月中旬,梁园区李庄镇闫庄新村的七彩小番茄迎来了盛果期。走进大棚,红的、绿的、黄的小番茄挂满枝头,宛如一颗颗色彩斑斓的宝石,令人赏心悦目。该村种植的小番茄有十几个品种、七八种颜色,因其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每年从春节前到五一期间,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为闫庄新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2025年,梁园区将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亿斤以上,加快推进4.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优质良种与高效种植技术,打造“粮安梁园”新样板。
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持续擦亮“中国辣椒之乡”“中国草莓之乡”国字号品牌,做强优质小麦、小杂果、小青菜、山药等特色农产品,健全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多元增收,力争5万元以下集体经济村清零。
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全面完成176个行政村实用性和通则式村庄规划编制,新改建农村公路91公里以上,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区 筑牢发展顶梁柱
“每隔几十秒,一块贴满2000多个元器件的手机主板就从内贴片机中送出,然后由传输带将其运送到测试环节的轨道上。”昨日,在梁园区集美数智产业园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的是一派忙碌景象。
今年,梁园区将接续谋划储备一批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全力推进106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完成年度投资237.33亿元。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推进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强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引领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发展。有序推进310国道和314省道改扩建工程,推动105国道、209省道周边与山东菏泽区域县乡道路畅通,全面提升外联内畅交通能力。制定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谋划建设商丘航空枢纽经济区,布局建设商丘铁路枢纽经济区,谋划建设公路客货运枢纽经济区,培育枢纽偏好型产业。高质量建设商丘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坚定不移推进商贸强区 打造发展新品牌
正弘汇、丹尼斯奥莱天地人流如织;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内,蔬菜水果成交量节节攀升;向阳路步行街提档升级,焕发新活力;868创意园蝶变网红打卡地……梁园区“老城区、新商圈”品牌效应深入人心。
今年,梁园区将打造“老城区、新商圈”商贸服务品牌,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一线品牌进驻,持续丰富消费业态,建成投用爱琴海购物公园,盘活高铁绿轴地下商业资源;打造豫鲁苏皖规模最大的纺织小商品集散地,拓展首发经济、直播经济、夜间经济等消费新场景,重振梁园商贸中心地位。
梁园区打造“老城区、新滋味”美食休闲品牌,推进868文创园争创省级十佳消费场景;持续提升团结路、凯四街、向阳路步行街人气,争创省级夜经济集聚区;培育“名店”“名厨”“名菜”“名小吃”,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产供销对接活动,多举措推动优质农产品进商圈、进市场、进社区。
坚定不移推进文旅兴区 激发发展新动能
前几日,梁园区老君台庙会火爆抖音和朋友圈,梁园区文旅部门借助庙会,开展了非遗展示活动,包括剪影、面塑、虎头鞋帽、砖雕等30余项非遗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体验。
今年,梁园区将打造“老城区、新风貌”文旅文创品牌。加强“殷商文化”“汉梁文化”“黄河故道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利用,有序推进清凉寺、三陵台、老君台等优质文旅资源争创3A级景区,打造西刘康养旅游示范村,推进黄河故道观光旅游、生态康养示范带建设。持续扩大“豫东调”“四平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文创产品开发利用,丰富非遗民俗展演活动,谋划打造非遗集市。新建2处展演剧场、2处城市书房,持续加大文创人才、非遗传承人培育。探索推进“文旅+体育、文旅+赛事、文旅+康养、文旅+百业”等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消费稳步增长。
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今年,梁园区将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10件重点民生实事,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切身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