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采摘小青菜。 本报融媒体记者 戚丹青 摄
“我们乡的小青菜远近闻名,目前全乡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拥有大棚3000多座。每个大棚每年可采收8至9茬小青菜,除去人工费用,一亩地可收入1万多元。”近日,记者在孙福集乡朱大楼村采访时,该乡党委书记曹晓改这样介绍道。
孙福集乡产出的小青菜色泽鲜亮、口感脆嫩,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近几年,为了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该乡以党建引领为动力,以本地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为种植户推出了保姆式服务,在政策、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提供支持,形成了采摘、运输、销售等整个产业链。并建成大型冷库30多座,逐步成立了79家农业种植合作社,带动了当地70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小青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菜”,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走进朱大楼村,一座座现代化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在村民付灵芝的大棚里,一棵棵水灵灵的小青菜长势喜人,十余名村民正忙着采收。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去根,有的负责过秤,还有的忙着将采摘好的小青菜装车,整个大棚里充满了劳动的欢声笑语。
付灵芝是朱大楼村的一名普通菜农,去年她承包了6个大棚,专门种植小青菜。据她介绍,现在的价格每斤约为7毛,一亩地一茬收获4000到6000斤,除去人工费用,可收入近2000元。一年采收八九茬,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在孙福集乡,像付灵芝这样的种植大户还有很多,他们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了整个村庄乃至整个乡的经济发展。北庞庄村党支部书记朱宇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是一名种植大户,还经营着两座大型冷库,有效延长了小青菜的保鲜期,为产品远销外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小青菜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种植户受益匪浅,也为当地年纪大、身体不好、在家带孩子的“轻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就连宁陵县、民权县的一些村民也利用农闲时间到大棚里打工,每天可以赚取100多元。“我70岁了,工作是把小青菜分装成把,方便进超市销售。我一天能装20来筐,一筐的工钱是5块,还不耽误接送孙子。”正在冷库里忙碌的村民岳增玲高兴地说。
2024年12月,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孙福集小青菜”名列其中。随着小青菜产业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慕名而来,寻求合作机会。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孙福集乡的小青菜产业正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