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一次饭局上,有朋友谈及他的大学室友赞不绝口,他的室友毕业后先是考入了烟草系统,感觉不畅意,又考入了省证监会,还不满意,最后考入了西南某省的检察院。问及目前状况,好像工作一般般,已泯然众人。
可见,仅仅会考试还不行,还得有能力、有创造力才行。想起这样一段话很有意思:过去是知识驱动,现在是智慧与体验驱动;过去以制造为中心,未来以创造为中心;过去靠知识看成绩,未来靠能力看创造力、想象力,看独立思考与领导力、担当力……
杰说家教:上述“考试达人”折射出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的深层困境。那位辗转三个体制内岗位的年轻人,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考试机器,在标准化赛道上所向披靡,却在真实职场中逐渐褪去光环。这个颇具黑色幽默的案例,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教育体系在培养创造型人才上的结构性缺失。当孩子们仍在题海战术中苦练本领时,“杭州六小龙”的创新实验室里,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人类的认知边界。
前几天去一所高中采访,目力所及,从校园到教室都是全力迎考的热闹场面。课桌上,整齐码放着厚厚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作息表更是精确到分钟;教室里,“决战高考,舍我其谁”的大红横幅充满鼓动性;一名清北储备生的座右铭更加惹眼:“只要学不死,就朝死里学”。教育统计部门2023年的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完成作业时间长达2.8小时,参加课外辅导比例达76.3%。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将教育简化为分数竞赛的集体焦虑。
之涵是笔者五年前采访过的一名校级状元,从上幼儿园起,之涵就开始接受“超前教育”,小学阶段先后补习奥数、新概念英语等,甚至培训了初中课程,到高中时,成绩一直排在年级前三名,是师生公认的“学习高手”。殊不知,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习高手”,也是思维固化者。之涵从双一流高校毕业后,受聘一家外企,成了令人艳羡的“金领”。但仅干了三个月就被辞退,理由是“只会考试不会解题”,不能独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马云在母校的一次演讲中说,“未来教育的使命,一定不是培养多少高分的孩子,也不是培养一种学习的机器,而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智慧体验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责任担当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前一段,深圳市南山区的一群中学生在视频号上成了顶流。视频里,他们正在调试自己设计的“智能垃圾分类机器人”,这些孩子没有耀眼的竞赛证书,但他们懂得把物理课学的传感器原理,和编程课掌握的图像识别技术结合起来。据指导老师透露,团队里进步最快的学生,是那个曾被班主任称为“不务正业”的航模爱好者。
3月19日,我市召开普通高中教学高质量发展暨新高考综合改革加压推进会,会议总结了经验教训,明确了前进方向。唯成绩论显然已经过气,只有成绩与创造力并重才能塑造未来。未来的孩子要用全球化的眼光看待问题,用丰富的想象力去雕琢明天。只有这样,当孩子们面对DeepSeek时,才能自信地说:“你精于计算,我擅长创造。”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模样。
“杰说家教”栏目垂询电话:0370-2616006
手机:13849660198(微信同号),欢迎网友提供话题,参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