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 >> 河南新闻

柔性治理 连接“答卷人”与“阅卷人” 基层治理中的她力量

2025-03-07 10:47:26 来源:大河网

巾帼志愿者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活力。

①来自浙江诸暨枫桥镇的人民调解员蔡娟(图左),带着她的“娟子工作室”落户清丰,传播“枫桥经验”,助力基层治理。受访者供图

②郑州高新区沟赵办事处紫锦社区党支部书记徐露走访社区居民。

③禹州市法院法官走进乡村开展普法宣传。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富晓 摄

□本报记者 朱殿勇 周晓荷 李运海

晨曦中,32岁的刘响云又跨上电动车,穿行于商水县黄寨镇赵营村的街道巷陌。“贤内助”的她,还是村里26个胡同的“总胡同长”。十里八乡群众都“认”她,说她“说话中听、办事靠谱”。

在黄寨镇,一条条或长或短的胡同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单元,由1107名妇女组成的“胡同长”队伍,承担着调解家庭纠纷、宣传法律法规、组织文化活动等任务,被大家亲切地唤作“黄寨大嫂”。她们,是新时代女性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剪影。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基层,不仅仅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物理空间概念,更是一份份急切需求、一个个鲜活人生、一串串真实的喜怒哀乐。在琐碎繁杂的基层实践中,女性用特有的细腻、热情、耐力、韧性,编织着社会治理的经纬线,累积起信任与尊重,撑起了一片艳阳天。

  柔性治理 连接“答卷人”与“阅卷人”

拨通徐露的电话已是下午一点多,她为自己没及时回复表示歉意:“刚去找社区一个大姐说话,她因为家里事想不开,我俩一直聊到现在……”

徐露干社区工作27年,4年前开始担任郑州高新区沟赵办事处紫锦社区党支部书记。从此,片区3个楼院、35个楼栋、52个单元、5700户居民、2万余常住人口,锁住了她的目光、牵住了她的心。

刚到任,就有件棘手事:有栋居民楼的地下车库堆满垃圾,居民对此意见很大,多次反映却没有解决,大家对这位新到任的女干部将信将疑:“多少年了都没办好的事,她徐露能干成?”

这样的议论,刺痛着这位“新手”书记,“必须给这事儿先办妥,让群众信任了,其他事才好办”。她了解到,垃圾是位独居老人捡的。老人家没啥诉求,谁也劝不住,就要这样干。徐露知道,对待他,讲道理不如帮着干件实事。她每天都到老人家,给他做饭、陪他聊天,一天、两天……一个月后,老人“心顺”了,主动将废品清理了,他说:“我不能再给徐书记添麻烦了。”

“情感沟通是化解‘心结’的良方。”徐露说。这件事的蝴蝶效应,是爱心敲门行动的开始:社区工作人员“一对一”“多对一”走访,为辖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等群体提供“贴心陪诊”等服务……

以女性的亲和力在居民间建立情感连接,以议事厅、恳谈会等方式发动大家参与治理,“陪伴式跟踪+情感式治理”,女“金牌书记”找准了“治理密码”。

基层工作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广大群众。深入基层的女性“领头雁”有很多,在家中,她们是妻子、是母亲、是女儿,置身工作岗位,她们用一份同理心,向群众传递一种声音:“你的想法很重要,你的情感被看见,你的需求被重视,你的难题会破解!”

基层事务,点多面广。社区内生动力如何激活,乡村发展瓶颈如何破解,件件桩桩考验着女干部的创新能力和实干精神——

亮出“党员身份”。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金明池街道金康社区九个生活小区都是老旧小区,曾经,居民私搭乱建、垦地种菜。2018年,刘芳到社区担任党委书记后,发动党员干部带头解决自家问题,又解决了电动车充电难、楼顶漏水等问题,“老大难”小区变成和美小区。“这得益于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刘芳说。

激活“群众力量”。2022年,浚县白寺镇前岗村党支部书记刘海燕响应“头雁回归”号召,返乡担任村干部。她将村里热心公益妇女和退役军人拢到一起,投身到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中。这位曾经不被看好的“女将”,硬是将村干部和群众从“一盘散沙”变成“一呼百应”。

在社会治理的末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关联着人心向背,考验着治理智慧,“巾帼不让须眉”的“领头雁”们,领出了稳定的“人字形”,将“答卷人”和“阅卷人”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疏通末梢 创新“枫桥经验”打开方式

短发圆脸,普通话夹杂些许南方口音,面对面交谈时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她叫蔡娟,诸暨市枫桥镇人,人民调解员,创办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娟子工作室”在当地颇有名气。2019年,蔡娟作为“调解工作指导专家”特殊人才,受清丰县邀请,带着她的工作室远道而来。

“最需要的坚守是初心、最基本的素质是耐心……”,走进位于清丰县综治中心的“娟子工作室”,一眼就能看到悬挂在墙壁中央的“六心”工作法。蔡娟刚从一个调解现场回来:“夫妻俩因为生活琐事起了摩擦,妻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我怕她打不开心结,就把双方叫到一块,好好谈一谈。”她三言两句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稳定的基石,“娟子工作室”以家事调解为主。在当地妇联的指导推动下,“娟子工作室+妇联”模式运行开来,推广复制出“先女工作室”“春燕工作室”等2057个各具特色的娟子式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室,把调解室建在了群众“家门口”。

“娟子工作室”千里移栽、遍地开花的故事,是“枫桥经验”旺盛生命力的一个缩影。

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在我省,18.2万余“巾帼法律明白人”持证上岗,通过“小板凳课堂”“姐妹畅谈角”等活动,走进千家万户、解开千头万绪。

“铁脚板”走出民情图。在鄢陵县马栏镇“巾帼法律明白人”胥彦敏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五色家庭图”,里面记载着走访搜集的家庭信息。“红色是重点关注家庭、橙色是矛盾隐患家庭、黄色是重点关爱家庭、蓝色是普通家庭、绿色是先进典型家庭,我们按图索骥,对不同家庭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胥彦敏说,遍布许昌乡村的1万余名“巾帼法律明白人”,手握这样一本“明白账”,心里更有数,服务更精准。

“巾帼红”融入微网格。需求在网格发现、矛盾在网格化解、服务在网格开展、平安在网格实现……开封市探索“妇联+智慧网格”工作机制。尉氏两湖街道小东门社区,被划分为14个网格,配备网格妇女小组负责人,每个网格设立1—2名妇女骨干为网格妇情联络员,将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妇女儿童诉求征询等妇联服务延伸到家家户户。

“法”宝解开千千结。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既要靠情,也要靠法,在基层善治的画卷里,处处可见女警官、女法官、女检察官、女律师的身影。新乡市妇联与公检法司、教育、民政等部门信息共享、问题联治、协同合作,一个“妇联吹哨部门联动”的纠纷化解机制建立起来。目前,我省已有3474个婚调组织入驻综治中心、诉讼服务中心、警务室、婚姻登记机关,以“专业”守护幸福。

情况熟、底子清、人员明、亲和力强,这些基于现实生活的女性特长,有力激活了她们在矛盾纠纷化解、特别是家事纠纷化解中重要作用。

 星火燎原 志愿微光点亮美好生活

“逗号”,蕴含着“继续”意味的标点,也是鹤壁市一个巾帼志愿工作站的名字。“我想我们的志愿服务没有止境,没有终点,会一直这样走下去。”获得全国首批优秀五星级志愿者的董采薇说。

2006年7月,20多岁的董采薇和20多个志同道合的姐妹一起,成立了“逗号志愿工作站”;这些年,她们的足迹遍布鹤城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累计拥有志愿者4000人。服务范围从单一的慰问市社会福利院儿童逐渐扩大到救助患病青少年、留守儿童、贫困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和环境保护、公益献血、社区服务等社会服务活动。

近期,郑州市金水区青荷橄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郑州检察机关,共同开展了十余场别开生面的“新春开学第一课”普法教育活动,筑牢守护未成年人的坚实防线。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世欣认为,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光靠政府这根“大拇指”不够。女性志愿者在同理心、耐心、关怀能力和协调能力上优势突出,通过提供教育辅导、法律咨询、医疗义诊、心理支持等志愿服务,填补短板,攥指成拳。

巾帼志愿服务,回应着群众的急难愁盼,指向生活更美好的模样。

洛阳市涧西区重三社区有支“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队。70岁的战春芝是最早“出道”的“共享奶奶”。“最初是接孙女放学时受邻居之托,顺道帮着接孩子;后来在社区倡议下,我们几个退休党员一拍即合,想做点实事,帮助年轻人解决点实际困难。”她说。

如今,社区已有20多名“共享奶奶”,开展公益托管服务100余次。在“陪”与“被陪”中,一老一小“相互治愈”,付出收获良性循环。

以幼儿园为依托办乡村社区大学,新乡市辉县市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园长郭文艳就做了一件这样的事儿。她的社区大学开设美工、舞蹈、卫生保健、育儿知识等24门课程,学员中既有年轻妈妈,也有年过七旬、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在村里,夫妻、婆媳、妯娌一起来上课很是常见。办校11年间,举办公益课程和志愿服务活动800余场,辐射周边的15个村落。

“美好生活是基层治理的公共价值追求,而社区大学的核心,就是培养老百姓热爱生活的能力,让大家在柴米油盐中也能感受生活的幸福与美好。”郭文艳为追求这样的价值理念而坚守着。

  专家观点

  为女性融入基层治理赋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法学博士 张舒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从社区治理中的“温度代言”,到矛盾调解中的“智慧担当”,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女性,兼具“柔”与“韧”的双重特质,形成了特别的“她力量”。

让“她力量”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可以从制度建设、资源供给、能力提升等方面着力。

完善政策机制。建立基层女性治理人才储备档案,提升女性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度,确保女性平等参与治理的话语权;通过设立专项奖励等,提高基层治理一线女性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

数智赋能增效。进一步发挥妇联“联”字优势,构建“妇联+社会组织”联动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支持;推动妇联组织深入融入“党建+网格+大数据”的基层治理模式,确保人财物等资源有效下沉,为基层女性开展治理工作赋能增效。

搭建成长体系。以“阶梯培育+专项计划”的横纵交互模式,为基层女性治理人员搭建成长体系。开设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等与社区工作密切相关的重点专业技能理论课,配合“师徒制”模式下的经验实践,不断提高她们的能力水平。

扩大价值认同。营造包容与支持的文化-社会认同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媒体平台,多方宣传教育,持续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活动,做好榜样选树,凝聚带动更多优秀女性参与基层治理。

“她力量”的释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相关部门要定期反馈并灵活调整相应支持策略,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确保支持策略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巾帼力量。

(记者 周晓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