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三风” 去陋习 新时代实践新文明
——麻花庄村入选“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背后
王桥镇麻花庄村始建于1720年,有4个自然村,1820多人,这里的麻花制作工艺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贡麻花酥、香、脆,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麻花庄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大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水平,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注重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广泛寻找选树群众“身边榜样”,推行村党员先行,引领带动更多群众话文明、树新风,让文明婚俗落地生根,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融入村民生活,让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该村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宣传报道。
日前,该村的创新实践《正“三风” 去陋习 新时代实践新文明》成功入选“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成为全国46个推介典型案例之一,这也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用好“育”的土壤 厚植文明乡风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1月15日,记者走进麻花庄村,看到墙体文化丰富多彩,刷在墙上的“13条”村规民约格外醒目。“议事会,不独断,大事群众说了算;邻里间,要和睦,互帮互助好相处;讲卫生,勤打扫,美好环境大家保”等内容,时时提醒着村民文明乡风从小事做起,从每个人做起。
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探索出一条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新路径。该村通过激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自治能力,群众参与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持续增强,实现了个人带家庭、家庭带村组的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做好“家”的文章 涵养良好家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近日,麻花庄村邀请家庭教育指导师为村民讲述家风家教故事,深深触动了在场每名村民的心弦。
近年来,该村常态化开展各类家庭评选、家风宣讲、道德讲堂等活动,旨在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
据介绍,每逢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麻花庄村都要邀请老人到老年活动中心聚会,并为80岁以上老人过集体生日等,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新风尚。
该村每年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每季度举办道德大讲堂,定期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
“村民徐海霞与两个嫂子和睦相处,十年如一日共同孝敬赡养老人,赢得村民好评。”麻花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涛深有感触地说,榜样就在身边,这是最好的家风传承。
用活“调”的方法 培育淳朴民风
“今天的文明实践活动真好,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还在家门口看了一场演出。”近日,村民张国栋深有感触地说。当天,麻花庄村举办了“婚嫁新风进万家”文明实践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通过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讲解移风易俗的意义、文明婚俗礼仪等方式,大力宣传反对高价彩礼以及婚事新办、厚养薄葬等内容,倡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俗和高价彩礼,移风易俗,喜事新办,让婚俗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近年来,麻花庄村以移风易俗为突破口,倡导党员干部带头,争做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理事的表率。
张永涛说,村委会干部陈大川喜得外孙女,家人准备摆宴席庆贺,作为党员的他与红白理事会共同劝说家人,一切从简,从自身做起。
加大“聚”的合力 助推产业振兴
近年来,该村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之魂,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根基,依靠麻花产业转型升级,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在麻花庄村,大多数村民都会做麻花,金黄酥脆的麻花一度成为村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后来,由于村民各自为战,无序竞争,影响了效益。为解决这些问题,该村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相互融合,大家手牵手联合起来,把生产与销售统一起来,吸纳村民融入麻花产业中,推动贡麻花产业升级,不断做大做强。该村将村中麻花厂及小作坊整合,成立村集体企业——民权县麻花庄村食品有限公司,将村里6家麻花厂分别命名为民权县麻花庄村食品有限公司分厂,小作坊也全部搬进厂内,统一纳入村集体管理。村里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包装、统一对外销售,集中推出最具影响力的商标品牌“张培仁”。
如今,全村麻花产值从2018年的800多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4000多万元,全村八成人都从事麻花产业,村集体企业收入增幅达15倍,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稳步提升。
一家富了不算富,大家共同富裕才是富。麻花庄村还积极践行“先富带后富,各族一家亲”的理念,与周边村结对子,利用贡麻花产业优势辐射带动周边18个村共同发展。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眼下的麻花庄村越来越多的文明新风故事在唱响,这是人民生活幸福的音符,也是农村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更是乡风文明的有益实践,让老百姓在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尝到了甜头,生活有了盼头,呈现出了乡村文明焕发的新气象,谱写出了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本报融媒体记者 闫鹏亮 常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