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0岁的刘在敬老人,从小跟着爷爷、父亲学习“星秤”。他的“星秤”技艺也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在电子秤的冲击下,传统“星秤”生意冷淡,但他依然在坚守,并推陈出新,制作出了十二生肖秤、龙头秤等,坚持宣传推广传统非遗文化。
1月13日,记者走进商丘古城,在叶隅首与中山大街交叉口附近的“老刘非物质文化遗产秤店”,见到了今年80岁的刘在敬老人。老人面色红润,动作灵活,思路清晰,丝毫没有老态。如果不是他介绍,根本看不出来是八旬老人。
刘在敬老人爱说爱笑,性格开朗。谈起“星秤”,他打开了话匣子。“城南有个高辛乡(高辛镇),王付丁就是俺的庄。我在城里干生意,开个超市‘星’个秤,心里过得很高兴。还有车,还有房,还有现金存银行……”老人笑着给记者唱起了一段自己编的顺口溜。据他介绍,他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星秤”,“星秤”技艺传到他这里已是第三代了。现在,儿子又传承了下来。“以前生意红火时,一天到晚忙得顾不上吃饭。”谈起以前生意好时,老人说道。
这些年,由于受电子秤的强烈冲击,传统“星秤”生意一落千丈,很多同行都改行了。出于对“星秤”技艺的热爱,刘在敬一直在坚持。他说,秤一直被赋予美好的寓意,如称心如意、公平公正等。他不但在坚持,还要根据时代发展进行创新。“这杆十二生肖秤长2.4米,是我用半个月的时间做出来的。”他指着一杆大秤说。记者看到,这杆秤不仅可以称重,更是一件艺术品,上面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
为了给古城的旅游发展助力,刘在敬参考外地景区的做法,准备制作一杆可以称人的大秤放在景点里,让游客参与进来,增加互动性。他现在收藏了600杆各种各样的秤,下一步准备陈列出来,让大家免费参观,以扩大古城的影响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