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我们将迎来小寒节气。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三个节气,冬季第五个节气,也是进入公历新一年的第一个节气。我市民俗专家刘秀森说,和大寒、小暑、大暑以及处暑一样,小寒是表示气候冷暖的节气。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意指寒气尚未达到顶点,虽冷,却还未冷到极致。就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从气象记录观察,小寒往往是全年最冷的时节。所以,寒虽“小”,却往往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下降明显。俗语有云,“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正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寒韵
天地速冻奇观
刘秀森说,小寒,通常处于“二九”“三九”时段,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节气之一。此时,北半球所接收的太阳热量稀少,冷空气频繁南下,如汹涌潮水般席卷大地。在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成为常态。河流被坚冰封锁,失去了往日的灵动,冰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折射出清冷的光。湖泊之中,鱼儿潜伏在深水区,进入半休眠状态,以熬过这严寒的时光。山林间,积雪厚达数尺,树枝不堪重负,被压成各种奇妙的形状,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狂风呼啸而过时,雪屑纷飞,天地白茫茫一片,尽显苍茫辽阔之态。南方虽没有北方那般酷寒,但气温也大幅下降。湿冷的空气如影随形,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城市的街道上,行人们裹紧棉衣,行色匆匆。乡村的田野里,霜花凝结在菜叶上,像是给蔬菜披上了一层薄纱,透着几分清冷的美感。
“三候”
自然生灵的预告
刘秀森说,古人将小寒分为“三候”,每一候都蕴含着自然生灵对节气变化的敏锐感知。
一候雁北乡。大雁作为候鸟,遵循着天地间的阴阳变化规律,此时阳气已动,它们开始感知到北方家乡的召唤,即便冰雪尚未消融,依然踏上向北迁徙的漫漫征程,在天空中排成整齐的队列,奏响回归的号角。
二候鹊始巢。喜鹊们也察觉到了阳气的回升,纷纷忙碌起来,开始在枝头衔枝筑巢。它们用灵巧的小嘴精心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家园,为即将到来的繁衍季节作准备,叽叽喳喳的鸣叫声,给寂静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三候雉始鸲。接近“四九”的时候,野鸡们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开始在山林间鸣叫求偶。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在雪的映衬下格外夺目,嘹亮的叫声回荡在山谷之中,仿佛是在向大自然宣告春的临近,打破了寒冬的沉闷。
食俗
舌尖上的温暖慰藉
为了抵御严寒,各地美食纷纷登场。北方地区,人们热衷于吃羊肉火锅。鲜嫩的羊肉片在滚烫的铜锅中上下翻滚,瞬间熟透,蘸上麻酱调料,放入口中,羊肉的鲜香与麻酱的醇厚完美融合,温暖的感觉从舌尖迅速蔓延至全身,驱散了周身的寒意。在南方,南京有吃菜饭的习俗。将矮脚黄青菜、咸肉片、香肠片、板鸭丁等食材与米饭一同煮制,煮出的菜饭香气扑鼻,各种食材的味道相互交融,一口下去,既有蔬菜的清爽,又有肉类的醇厚,满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在小寒时节的商丘,厨房便是抵御严寒的温暖堡垒。刘秀森介绍,除菜饭外,商丘还有喝“暖寒汤”的习俗。以羊肉、红枣、枸杞、生姜等为原料,慢火熬炖数小时。羊肉鲜嫩滋补,红枣、枸杞添一抹清甜,生姜辛辣驱寒,汤品呈暗红色,热气腾腾。冬至后阳气渐生,小寒时饮用此汤,既能补气血、暖脾胃,又顺应天时,为身体注入能量,开启新一天的劳作。
民俗
传统与地域的交融
小寒时节,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在北方农村,有“糊窗户”的习俗。随着天气愈发寒冷,人们用新纸将窗户的缝隙糊上,以阻挡寒风的侵入,屋内顿时暖意融融。同时,这也寓意着将旧年的晦气阻挡在外,迎接新一年的好运。江南地区则流行“探梅”活动。此时梅花正值花期,红梅傲雪,白梅含香,人们结伴而行,漫步于梅林之中,欣赏梅花的娇艳风姿,呼吸着带有梅花清香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文人墨客们更是借此机会吟诗作对,留下了许多赞美梅花、感怀小寒的佳作。
一些地方还有“腊祭”的传统,祭祀祖先与神灵,感谢他们一年来的庇佑,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仪式庄重肃穆,人们献上丰盛的祭品,燃香祷告,传承着千百年的信仰与敬畏之心。
诗意
文人笔下的小寒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对小寒偏爱有加,留下了诸多传世佳作。唐代诗人元稹在《小寒》中写道:“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柴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描绘了小寒时节喜鹊筑巢、霜鹰北飞、雉鸟鸣叫等生动景象,展现了寒冬之中的勃勃生机。
宋代诗人杜耒的《寒夜》虽未直接提及小寒,却营造出了小寒时节特有的寒夜氛围:“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寒夜、炉火、梅花,构成了一幅温馨而雅致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在寒冷之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谊以及对美的追求。
小寒,汇聚了天地之寒、自然之韵、人文之美。它是冬季的高潮,亦是春季的前奏,在寒冷与希望交织的旋律中,人们传承着习俗,滋养着身心,静静等待春回大地的那一刻。
顺时养阳 静候春生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小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二个节气,恰处“二九”“三九”严寒天,此时阳气潜伏,阴气盛极,正是养生保健的关键节点。依循传统养生智慧,结合当下生活情境,于小寒时节科学调养,能为新一年的健康筑牢根基。
饮食调养是小寒养生的重头戏
俗语云“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人体阳气内藏,消化功能相对增强,适当进补可为身体“充电”。羊肉性温,是小寒餐桌上的“常客”,可煲汤、炖煮,搭配萝卜、枸杞等食材,既能暖身驱寒,又兼顾营养均衡,避免上火。坚果类如核桃、腰果富含优质油脂和蛋白质,闲暇时吃几颗,为身体提供能量,滋养大脑。热粥也是冬日恩物,小米粥养胃气,加入红枣、桂圆,香甜软糯,从舌尖暖到心田,助力阳气升发。但需注意,进补不可无度,应遵循“少食多餐、适度为宜”的原则,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起居作息当顺应天时
小寒时节宜早睡晚起,早睡养阳气,待阳光洒满大地,再开启新一天的活动,让身体与自然同步“作息”。清晨寒气凛冽,过早外出锻炼易使寒邪入侵,诱发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若天气晴好,午后阳气最盛时,出门散步、打太极,活动周身关节,呼吸新鲜空气,促进血液循环,提升身体活力。室内保暖不容忽视,尤其头、颈、腰、脚等部位,是寒邪“攻击”重点,戴上帽子,穿上厚袜子,睡前泡泡脚,为身体营造温暖的“小环境”。
调适心态 怡情养性
冬季闭藏,人易情绪低落、慵懒乏力,此为阳气不振之象。需主动调适心态,多与家人朋友相聚,聊天、品茶、玩棋牌,分享生活乐事,驱散心头阴霾;投身兴趣爱好,绘画、书法、阅读,沉浸艺术世界,怡情养性,让内心充盈喜悦。中医讲“喜则气和志达”,保持乐观积极心境,阳气自然顺畅流转,有益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