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甲骨文|字中日月有乾坤
甲骨文百人谈
著名作家、民俗学家孟宪明。 受访者供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李悦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有人通过甲骨文看到了商代的战争,有人透过甲骨文看到了商代的先公先王。著名作家、民俗学家孟宪明经过对甲骨文40余年的深入研究,从中看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神话。12月20日,孟宪明以甲骨文中常见的日、月二字入手,对记者详解甲骨文中蕴藏的神话内涵。
日、月二字,应该说是中国文字学解释最早、释意最明确的两个字。《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
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对许慎的解释作了生动的注解和补充。现代文字学家刘赜对日、月二字的研究又有进步。他说:“日,实也。与下文月阙相对为文。并以音训其形一为满实,一为亏缺也。”“日光盛而视物近,月光弱而视物远,日生热而月无之,亦似一近一远。又引申自晨至夕为一日,自朔至晦为一月——亦觉日近而月远。”日有近意,月有远意,可算是刘先生的心得。
对于日、月二字的研究,似乎到此已经完备翔实,但在孟宪明看来,未必如此。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事情绝不会如此简单。先人造日、月二字时,当然有依形画字的因素,但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创造依据呢?当然有,且是比“依形画字”更为重要的依据,那就是当时人们的文化心理、思想意识和观念等。
孟宪明解释,远在文字产生之前,先民就有了对山川日月、风雨雷电等的认识和解释。那时人们的认识还不高,对之多采用神话解释,即把一切都赋予人的感觉和思想情感,把它们人格化。日、月,这两个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是先民“神话”最早、最多、最丰富的对象。有文字的对日、月最早的神话记载是从西汉开始的。
汉代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汉代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更为活灵活现:“吾乃今日睹西王母,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闻一多在《天问释天》中连举了11个证据,说明《天问》中的“顾菟”就是蟾蜍。它说明汉代以前的神话传说是以蟾蜍为月中之精的。到了后汉,人们又传说月中有兔。神话传说多口耳相传,音误现象屡有发生,蜍、兔混淆并不奇怪。
孟宪明说,汉时甚至远在汉以前,对于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蟾蜍的神话传说,应该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一个成熟的神话,一个被同一民族中的所有人熟知并传说着的神话,一个没有文字只靠口耳相传而远播四方、流韵百代的神话,从它的创作到它的流传并被所有人知晓,没有相当久远的时间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远在没有文字之前,关于“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蟾蜍”的传说就已经很成熟了。直到今天,民间仍有不少关于太阳和月亮的神话故事。
《说文解字》等书释“日”中那一横或一点时所说,“太阳之精不亏”“象满实与黑影之形”。可是在释“月”中那一竖或一点时,则说“月,阙也”。为什么日中那一点表示“满实”,而月中那一点就表示“亏阙”呢?
孟宪明表示,当我们列举出日、月的神话传说,并结合现存的有关资料,进行深一层思考时,上述的疑问就豁然开朗了:原来那一横或一点或一竖,不仅是“象其形”,而且表达了先民对日、月二物的认识。也就是说,先民在造字之初,不管是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都已经把他们对于日、月的思考和认识注入这一造字过程和造字对象之中了。日是“象中有乌”,月是“象中有蜍”。日、月是“象中有神话”。汉字发生学的理论告诉我们,汉字是造字法和表辞法统一的产物,它包括造字心理和社会检验心理的全部心理流程。想必在古代,人们看到既像画又像字的“日”“月”时,立即就会明白其中的蕴意。后来,字的符号意义加强了,象形的“形”和蕴含的意(神话)渐渐被掩埋掉了。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帛画中的三足乌画像石、嫦娥奔月图等都是日月神话的确切证明。因此,古人所造日、月二字,委实赋予了它们更深刻的内涵,“象形”的解释只是解释了二字的形,而没有涉及它们自身的深刻含义。只有当我们把形和意都释到了、释通了、释透了,文字本身的价值才能得以全面体现。
孟宪明向记者透露,包括甲骨文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字中蕴含天文、神话等内涵的例子还有很多,古文字需要用神话、民俗来再次点亮。之前他曾应出版社之邀准备写一本《甲骨文与神话》的专著,提纲列好了,后来因为写其他书耽搁了。最近准备拿出一年的时间写一本与文字有关的书,文字研究、传播需要拓宽视野、贴近人心,走近先民宽阔雄浑的精神世界。
“字”源其说
巳与蛇的文字演变你知道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主题和主标识,视频中特别标注出了甲骨文“巳”的写法。 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弋
蛟龙去,灵蛇来。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主题和主标识。乙巳蛇年春晚将在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总基调中,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欢度农历新年。
巳,象征着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巳是地支中的第六位,对应的十二生肖是蛇。央视在发布的视频中,特别标注出了甲骨文“巳”的写法。
“巳”和“蛇”有怎样的关系?在甲骨文中,“巳”是蛇的意思吗?
商周时期,“巳”有两种形状,一与“子”同,像婴儿形,甲骨文、金文用以表示地支“巳”;另一为《说文解字》小篆所本,许慎以为像“子未成形”,其在甲骨文、金文用为“祀”字。
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字源(上)》指明,“它”是“蛇”的初文,是个象形字,像蛇之形。甲骨文蛇形有单画双钩之别。双钩写法即为“它”的初文。“它”字经过历代不断发展,线条逐渐平直化,像蛇头的部分逐渐演变成“宀”形,像蛇身和蛇尾的部分逐渐演变成“匕”形。由于“它”在古籍中常被借用,秦汉时期又产生了一个后期本字,即在“它”的基础上增加“虫”旁,形成“蛇”字。
蛇这么一个令人觉得害怕的动物,为什么会成为十二生肖当中的一员呢?
上古时期,先民的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像蛇这样一种在地上爬行的动物,人类无法躲避它的危害。所以他们把蛇看作一种神灵的动物,甚至把蛇作为图腾来进行崇拜。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这说明蛇不仅是让人们害怕的动物,也是人们觉得有灵性的动物,所以蛇能够进入十二生肖也就不会奇怪了。
甲骨文双语小学堂
甲骨文“教”从攴(pū)、从爻、从子。“攴”像手持教鞭训教之形,爻是声符(或以为是学习的内容,像算筹之形),子是教育的对象。本义是教育。字形有时会省略“子”这一部件。卜辞中用作人名和地名。
The oracle bone script form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教” (jiào) consists of the components “攴”, “爻”, and “子”. In the script, “攴” resembles a person holding a teaching stick, symbolizing instruction.The “爻” functions as a phonetic component. Some interpretations suggest that it may also represent the content of learning, resembling the shape of counting rods.The “子” component represents the learner or the recipient of educatio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教” is “to educate” or “education”. Occasionally, the “子” component is omitted. I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教” is also used as a personal name or place name.(文字翻译 童林)
文物小档案
玉鹅
玉鹅通高5.57厘米,颈部弯曲,突胸,两脚直立,尾部内圈。器身一侧饰双阴线卷云纹,一侧素面。此器可能尚未完工即随葬。
插图/王伟宾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