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一张小小的病床,可能只是大医院的“千分之一”,却会是住院患者的“百分之百”。着眼患者“一床难求”之忧,我国多地医院探索试行“共享病床”——打通各科室,医院哪里有病床,患者就住在哪里,让全院床位成为流动的共享资源,减少患者入院等待时间。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医疗资源短缺、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很多大医院接待的患者非常多,面临床位紧张、排队等待时间过长的困窘。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病床数量已经取得了显著增长,据统计,全国共有床位1017.4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已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水平。这也表明,单纯增加病床数量,并不能完全解决“一床难求”的问题,关键在于资源分配要合理均衡,特别是化解床位“忙闲不均”的现象。
因此,通过创新推行“共享病床”模式,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配床位,尽量让每一位需要住院的患者都能及时得到治疗,有效缓解患者的等待焦虑,提高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同时,这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积极有效尝试,有助于提高病床利用率,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现象。
推行“共享病床”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科室壁垒,实现全院床位的流动共享,更加灵活地应对不同科室、不同时间段的患者需求变化。并且,此举还能促进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推动医护人员提升专业素养,了解更多跨科室的医疗知识,便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而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共享病床”模式目前只是小范围探索阶段,如果全面推行,将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比如,需要对床位进行分类分级,防范患者交叉感染。确保不同科室之间的医疗质量和看护标准,差异性不要太大。床位资源利用涉及利益分配,需要妥善协调各科室之间的利益冲突,应在遵循患者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更完善的监管和考核机制,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考虑各科室的实际贡献和成本投入,以确保“共享病床”模式能够得到各科室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在推广“共享病床”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实际需求和感受。由于不同患者的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及心理状态存在很大差异,不宜采取同一治疗、看护标准。因此,在实施“共享病床”的过程中,医院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提高信息透明度,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可以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心理支持及康复指导等,确保患者在“共享病床”模式下能够获得舒适且高效的医疗服务,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