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冬至 人间小团圆 阳生春又来

2024-12-20 03:05:21 京九晚报

  一年一冬至,一岁一安康。北京时间12月21日将迎来冬至节气,这是一个天寒地冻的时节,也是一个遥望春天的时节。冬至,宛如岁月长河中的一个特殊标点,这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此后,阳气逐渐回升。“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我市民俗专家刘秀森说,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家庭和生命的深沉情感与独特认知。

  自然之韵

  刘秀森说,冬至时节,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一特殊的天文现象造就了北半球独特的气候景观。在这一天,阳光以最为倾斜的角度洒向大地,使得地面接收的热量达到最少,气温骤降,寒冷成为大地的主色调。在冰封的土壤之下,种子在默默积蓄能量,等待着春阳的唤醒;一些耐寒的植物,如松柏等,依旧傲然挺立,用苍绿的枝叶彰显着生命的坚韧。

  动物们也各自施展着应对寒冬的生存智慧。候鸟早已踏上南迁的征程,前往温暖的南方地区越冬;而那些留下来的动物们,则通过冬眠、储存食物等方式,熬过这漫长的寒冷时光。刺猬蜷缩在厚厚的树叶堆里,进入冬眠状态,降低身体的新陈代谢;松鼠在树洞或地下洞穴中,精心储备着足够的坚果,以维持冬季的生计。这种自然的变化规律,不仅展示了生命的顽强与适应能力,也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寒冷的冬至,人们纷纷添衣保暖,遵循着自然的节奏,调整生活作息,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阳气回升。

  文化之脉

  刘秀森说,冬至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通过观测天象和物候变化,确定了冬至的时间,并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来庆祝。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汉朝。汉朝时,冬至被称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皇帝在这天要举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其中,吃饺子是北方地区冬至的标志性习俗。传说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东汉时期,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在回乡途中,他看到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他让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乡亲们吃。乡亲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从此,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便在北方流传开来。如今,每到冬至,北方的家庭都会围坐在一起,和面、擀皮、包饺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共同享受这一传统美食带来的温馨与快乐。

  南方则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汤圆,寓意着团圆、圆满。在冬至这一天,南方的街头巷尾弥漫着汤圆的香甜气息。热气腾腾的汤圆,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情感之依

  冬至,自古以来就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无论相隔多远,人们都会想尽办法回到家中,与亲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家庭主妇们会早早地准备好食材,精心烹制各种美味佳肴,为家人营造一个温馨的节日氛围。

  在冬至的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这些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传递亲情的载体。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品尝着美食,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感受着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珍贵。老人会给孩子们讲述冬至的传说和故事,传承着家族的文化与记忆;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玩耍,给家庭带来无尽的欢乐与活力。这种家庭团聚的场景,成为了冬至最为动人的画面,也让冬至在人们心中具有了特殊的情感意义。

  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冬至更是一个充满乡愁的节日。在异乡的街头,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灯火辉煌的店铺,心中却思念着远方的家人和故乡的冬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冬至的寒冷,更加衬托出游子内心的孤独与对家的渴望。他们或许会在冬至这一天,给家人打一通电话,报一声平安,通过电波传递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又或许会约上同在异乡的朋友,一起吃顿饺子或汤圆,在异乡的土地上,寻找一丝家的温暖与慰藉。

  万物闭藏 顺时养生

  冬至过后,天地间阳气渐弱,阴气盛极,万物进入闭藏状态。在这一特殊时节,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养生保健,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 温热滋补 食宜多样

  冬至饮食,应以温热滋补为主,以助体内阳气潜藏。商丘市中医院肛肠一科主任袁国立建议,可适当增加羊肉、牛肉、桂圆、核桃等温热性食物的摄入。羊肉性温热,补肾壮阳,温中暖胃,可做成羊肉炖萝卜,既美味又营养,萝卜还可消食化痰,使滋补不过于滋腻。同时,也要搭配应季蔬菜,如白菜、菠菜等,保证饮食多样化,摄入充足的维生素与膳食纤维。此外,冬季宜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黑色入肾,有助于滋阴补肾,增强体质。

  ● 早睡晚起 保暖防寒

  冬至起居,早睡晚起为佳。早睡可养人体阳气,晚起能护人体阴气,使人体阴阳平衡。清晨寒冷,阳气未升,过早晨练易受寒气侵袭,故可待阳光充足时再外出活动。冬季保暖至关重要,尤其是头部、脚部与背部。头部为诸阳之会,受寒易致头痛等不适;脚部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保暖可促进血液循环;背部属阳,防寒可护阳气。

  ● 动静结合 微微出汗

  冬至运动,应遵循适度原则,以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运动,动作舒缓,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运动时间宜选在上午10点或下午4点,此时气温相对较高。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否则会使阳气外泄太过,反而损害健康。运动前需充分热身,活动关节与肌肉,避免受伤。

  ● 平和心态,乐观豁达

  冬至时节,万物凋零,易使人情绪低落。此时应注重情志调摄,保持平和心态与乐观豁达的心境。可多晒太阳,阳光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令人心情愉悦。也可多参与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交流互动,分享生活乐趣,缓解压力与不良情绪,使身心得到放松与滋养。

  总之,冬至后顺时养生,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方面入手,遵循自然规律,养身与养心相结合,方能使身体强健,顺利度过寒冬,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本报融媒体记者 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