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 >> 商丘要闻

商丘日报深度报道部记者鲁超:

学无止境 艺不压身

2024-12-19 00:15:57 来源:商丘日报

  图①:2015年1月,鲁超(右一)在睢阳区勒马乡宋破楼村采访“卫生纸男孩”宋刘臣。受访者供图

  图②:《晚报帮办》记者走入社区、走上街头,鲁超(左一)面对面接受市民求助。受访者供图

  图③:《晚报帮办》记者走入社区、走上街头,鲁超(右二)面对面接受市民求助。受访者供图

  有人说,记者是一个杂家,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2000年,初入商丘日报社的鲁超先是被安排到广告部工作。当报社首次成立平面设计室的时候,有着制作网站经验、懂编程及电脑软硬件技术的他,就成了一名平面设计技术人员。此后,根据报社工作需要及领导安排,他又先后到京九晚报发行部、商丘日报发行部、京九晚报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工作过。

  “刚到报社的时候,频繁调岗。但不管在哪个岗位,我都十分热爱。这些经历也在日后的记者生涯里给了我很多帮助。”鲁超回忆道。

  2004年,《京九晚报》开设《车行天下》版面,喜欢驾车的鲁超成为这个版面的责任编辑。“当时商丘市汽车销售企业很少。为了能刊发出本地车市信息,在编辑组稿的同时,我开始走进一家家汽车销售店,撰写本地车市稿件。”鲁超说。

  此后,商丘的房地产也迎来了蓬勃发展期,《京九晚报》又开设了《楼市周刊》。鲁超又拎起相机,跟着文字记者四处采访,拍摄与房地产相关的新闻照片。

  “在新闻单位工作,就应该到新闻报道最前线去!”由于长时间在新闻单位工作,每天都认真阅读报纸上的每一篇报道,鲁超也被深深触动着:趁着年轻,就要到一线去做一名新闻记者,追寻自己的新闻理想。

  2006年,鲁超成为京九晚报社的摄影记者。“刚开始担心现场照片拍不好,就选取尽可能多的角度,使劲拍。每次采访,最少要拍上百张照片。遇到重大活动,甚至一次就能拍几百张照片,回到报社后再仔细甄选。”鲁超说。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鲁超慢慢摸索拍摄技巧,渐渐地可以轻松抓住时机拍到合适的照片,相机里的照片也“减负”不少。他的作品《九旬老娘状告不孝儿 法庭开在田间》获得了2007年度全国晚报优秀新闻照片金奖、“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

  2010年,鲁超被调到京九晚报民生记者部,开始用笔和镜头记录社会万象。服务群众,为民解忧——这是鲁超的工作目标,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2011年1月,《京九晚报》创办了《晚报帮办》栏目,鲁超成为“跑腿”记者。他立足群众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倾听社情民意,沟通责任部门,促进问题解决,架起了市民与政府部门的一座暖心桥。该栏目获“2011年感动商丘十大新闻人物(集体)”荣誉,鲁超成为“2015年感动商丘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鲁超“跑腿”15年,接受读者求助上万次,为读者帮办各类事件数千件。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卫生纸男孩”宋刘臣。宋刘臣因为患有先天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皮肤一碰就会溃烂,甚至蹭到衣服都会造成损伤。母亲在他的身上裹上一层层卫生纸以保护皮肤,并吸收溃烂皮肤流出的血水。2015年1月15日,鲁超来到睢阳区勒马乡宋破楼村,见到了宋刘臣,看到这个孩子坐在教室里,用严重溃烂后粘连在一起、如同肉球一般的小手握着笔写字的情况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天回到单位已经很晚了,我却迟迟没有动笔去写稿子,而是在报社院里踱步两个多小时,下决心一定要尽我所能帮帮这个可怜的孩子。”鲁超心疼地说。

  2015年1月16日,《京九晚报》以《让我们伸出手来,帮帮这个“活在卫生纸里”的男孩吧》为题,报道了宋刘臣的情况。鲁超还通过个人微博、微信等方式发布宋刘臣的病情。他所发布的消息,不仅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还被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媒体的官方微博转发。其中,仅央视新闻的微博就超过了一亿人次阅读。很快,宋刘臣的报道登上了多家门户网站的头条,无数热心人联系到鲁超,有的要为“卫生纸男孩”捐款,有的提供各种治疗建议,还有的只是想核实一下孩子的有关情况是否真实……

  “关注孩子的人实在太多了!在半个月内,我每天晚上只有两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仅我回复的手机短信就有5000多条,这还不包括接听的电话和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的回复。”鲁超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说,“社会各界的爱心纷纷涌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就为这个曾经只能‘活在卫生纸里’的男孩募集到60多万元的善款。”北京的爱心组织也联系到鲁超,协调到了前去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机会。鲁超又陪伴着“卫生纸男孩”到北京治疗……

  群众来《晚报帮办》求助的事件很多,一些事件错综复杂,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解决。在此期间,鲁超也会持续关注那些还未落实到位的事件。2015年,他在采访中与时任商丘市义工联会长李东亮策划在五一劳动节之前,联合举办“五个一”系列活动,即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体检一次、为环卫工人免费理发一次、让环卫工人免费洗澡一次、让环卫工人免费到酒店吃顿饭、让环卫工人免费旅游一次。通过“五个一”活动,鲁超深入了解到环卫工人们的辛苦付出。在此后的多年里,他始终关注着“城市美容师”群体,成为许多环卫工人所熟悉的“记者朋友”。鲁超的一篇篇报道,让更多读者了解并认识到环卫工人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提升了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

  2013年10月23日,一位大学生村官向鲁超求助,在宁陵华堡路小楼村有多名留守儿童,他希望通过媒体呼吁社会各界,为这些孩子提供帮助。很快,鲁超就了解到该村共有留守儿童83名,他们都十分渴望能阅读到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同时,有的孩子想拥有一双不冻脚的棉鞋,有的孩子渴望得到一双棉手套,有的孩子想在家门口看一场电影,有的孩子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在他的努力下,当年11月16日,由爱心企业和众多爱心人士组织的爱心车队,将图书、衣服、自行车、文具等爱心物品送到了路小楼村。“11月的乡下特别冷,看到孩子们戴上新帽子、新围巾时脸上洋溢着的笑容,真的如同冬日暖阳一般照在我心里,感觉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鲁超说,“这个爱心活动持续了半年左右,该村留守儿童的心愿全部达成。”

  对鲁超来说,参加大型跨区域采访活动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在2014年“溯源母亲河”采访中,为了节省外出采访的支出,路途中没有专职司机。于是,在30多天的时间里都是鲁超自己驾车,甚至在一天之中驾车的时间最长超过了14个小时。到达采访目的地后,他还要采访拍照。到达住宿地后,他顾不上休息,还要选取当天拍摄的照片。在采访黄河中上游的各方面情况时,采访团只能沿着黄河岸边走,这里常常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道路坑洼不平、崎岖难行不说,还遇到了道路塌方、落石、山体滑坡等险情。比如,他在内蒙古乌海市遭遇了沙尘暴袭击,在黄河源头经历了高原反应,以及难以想象的六七月份高原突发冰雹、大雪、雷暴、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在老牛湾,采访团为了采访黄河与长城“握手”的景象,鲁超将车从悬崖峭壁旁的小路开上去;到了山顶向下看到险情,久久不敢再开下来。最后,他鼓足勇气,让同事全部下车,一个人将车开到山下。“其实,能够胜任大型跨区域采访任务,离不开曾经做过专职司机及摄影记者的经历与经验。”鲁超回忆道,“曾经的工作经历和经验,都可能会在某个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记者来说,绝对是学无止境、艺不压身。”

  2024年,是中国媒体融合的第十个年头。鲁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记者,遇到的不是更多的困难与阻力,而是新的思路与机遇,“如今,传播方式与手段愈加丰富,对于记者来说,应该通过更多的平台与方式,奏响商丘好声音,书写商丘好故事”。


本报融媒体记者 付盛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