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河三千里 十年南水润北国
山水淅川。资料图
□河南日报报道组
冬日暖阳,丹江口水库,一艘水质监测船在水面停稳。
俯身,取样,分装,检测。这样一套流程,水质监测员黄进和同事们每半个月就要重复一次。
这一刻,源自丹江口水库的清澈水源,正沿着长达1432公里的输水渠道,一路北上,直抵京畿。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纵贯华北平原。
这是惠及众生的世纪伟业——解决了沿线1亿多人口的吃水问题,为中国北方输送着生命之源。
这是关乎国运的国之大事——支撑国家战略实施,畅通南北经济往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生态之基,插上腾飞之翼。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10年如一日,一渠清水奔流北上不舍昼夜,寄托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涌动着家国天下的赤子情怀。
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摄
一渠关全局
水运连着国运,水脉连着国脉。
“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千钧。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黄淮海流域是北方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着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大中城市40多个,在国家发展格局中举足轻重;拥有全国39%的耕地、30%的粮食产量和35%的人口,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2%。其发展关乎全国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伟大构想。10年前的今天,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梦圆。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2024年4月24日摄)。资料图
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中华民族完成世纪创举。自此,碧水北送,扬波千重;长渠泱泱,利泽万方。北方从水资源“极度紧缺”到“紧平衡”,中国的发展格局由此掀开了新篇章。
中部崛起,丝路启航。
郑州,天地之中,肩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任。黄河绕城,南水穿城,有了双水源保障。
古有源起洛阳的“丝绸之路”,今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架起“空中丝路”,中欧班列(郑州)重启“陆上丝路”。
55条货运航线,通航27个国家、60个城市,郑州“空中丝路”构建起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枢纽航线网络。
运输品类超5万种,班列综合重箱率达98%以上,中欧班列(郑州)运输网络覆盖亚欧大陆全境,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例证。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去年,河床沉睡40年的北京永定河首次实现全年全线流动,今年‘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频频现身北京水域。”在北京工作的河南商丘人路永庆忍不住点赞。
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京津冀地区供水427亿立方米,北京城区供水近八成是“南水”,天津主城区及雄安新建城区全部是“南水”,河北省10个省辖市喝上了“南水”。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漏斗区”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总体回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一渠清水拉近了京津冀豫的距离。
10年来,北京市先后与河南省签订了《豫京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深化京豫战略合作协议》,两地围绕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中医药、生物医药、合成生物、新材料等领域,携手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产业发展、干部人才和经贸等全方位协作,跨区域合作交流不断迈向更高层次、更广空间。
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这是两条母亲河的“握手”。
穿黄工程。资料图
千百年来,长江和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一南一北,塑造山河,孕育文明,永不相交。直到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调水工程——南水北调横空出世。
荥阳市王村镇,邙山脚下,穿黄隧道所在地。一渠清水随隧洞俯涌而下,穿山而过,直抵黄河底部,潜行4.25公里后,在北岸明渠重返地面。
一静一动,一绿一黄,江河滔滔,绵延不绝。
因为“南水”,黄河流经河南的5座城市有了双水源保障,水资源要素对生产能力的约束有效破解,有力支撑了区域高质量发展。
仓廪殷实,乡村振兴。
大雪节气。中原农谷核心区的10万亩高标准农田内,麦苗碧绿,生机勃勃。田埂旁的灌溉机井,随时为庄稼放水“解渴”。这里“走出”国审小麦新品种162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水是粮食之本。河南以全国1/70的水资源量,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南水”平均每年置换出23亿多立方米的地表水,更多的地表水用于灌溉保粮,缓解了河南缺水之困,“中原粮仓”更加丰实。
水是生命之源。利用优质的南水北调水源,推广供水工程规模化、建管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四化”模式,河南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数据显示,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超687亿立方米,按照202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46.9立方米计算,相当于有效支撑了北方地区超14万亿元GDP的持续增长。
“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效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谈及南水北调,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感慨。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着眼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持续擘画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蓝图。
眼下,引江济汉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观音寺调蓄水库前期工作快马加鞭,即将开建;鱼泉、沙陀湖调蓄工程前期工作持续推进……
一渠清水,把中华民族伟大创举的“大写意”,变成精雕细琢的“工笔画”。
清水系长远
清晨,泛舟丹江。目之所及,千顷澄碧。
这里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之源。一渠清水由此北上,纵贯千里,润泽北国。
南水北调的成败,关键在水质。
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大水缸”丹江口水库库区一半在河南,汇水区覆盖淅川、西峡、内乡、邓州、栾川、卢氏6个县(市)。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陶岔渠首,察看工程运行情况,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
端起一杯新打上来的水库水,总书记迎着光看了又看,笑着说:“‘水龙头’水质不错!”
数据为证。丹江口水库库区及上游在河南省境内共有23个水质监测国控点位和1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每半个月一次常规监测,每半年一次全因子监测,共同织起一张严密的水质监控网。
“通水10年来,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部分水质达到Ⅰ类。”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负责人罗耀军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赵建峰生长在丹江畔险峰村,与南水相依相偎。
2010年,为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险峰村移民迁建至豫北封丘县。丹水情深,6年后,赵建峰怀着一腔热血,返乡组建起一支丹江“清漂”护水志愿队,每天清晨起航,日落返航,打捞江面上漂浮的垃圾。
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早些年生活垃圾居多,一天能打捞四五船,现在江面越来越干净,多是山上冲刷下来的枯枝烂叶。”这两年,赵建峰的志愿工作轻松了不少,但身后的队伍却越来越庞大。遍布库区、库岸和支流,南水北调护水志愿者已超8000人。
同样漂在江上的,还有一支水上综合执法队伍。2020年,淅川县整合交通海事、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境、林业等7部门职能,成立丹江库区综合执法大队,对库区及周边海拔172米以下的近水域开展日常巡查,打击非法行为。
南水北调总干渠。 资料图
不只是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途经河南境内8个省辖市、全长731公里,像守护生命线一样护清水北上,河南拼尽全力。
全国首个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在河南落地,建起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中线工程干渠沿线省份中率先推行河湖长制,980名河湖长遍布省市县乡村,分级分段落实属地责任;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和企地协作机制,在沿线省份中又开先河。
烟波浩渺的水,流淌过熙熙攘攘的城、阡陌纵横的乡,牵一发而动全身。库区工程启动时,达标河段不足一半,补生态欠账迫在眉睫。
“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一场壮士断腕的“战争”先在水源地打响。
捞起网箱,拆掉虾塘,推倒牛棚鸡舍……南阳市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800多家,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60多家。丹江口水库库区的10个乡镇,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
水源地是生态敏感区,更是生态富集区。“南水”带来“东风”,绿色发展风生水起。
地处渠首的淅川县,软籽石榴、薄壳核桃、金银花等生态作物漫山遍野,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每年减少200多万吨。5.2万亩环丹江口库区生态隔离带,筑起一道保护水质的绿色屏障。
重要水源地西峡县,“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山茱萸之乡”誉满全国。“西峡山茱萸拥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品质好,药用价值更高。”亳州药材经销商葛辉每年来此采购山茱萸干货400吨。
站上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新起点,南阳正加快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出渠首、走中原、穿黄河、依太行、入华北。汩汩清水,送去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支撑沿线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总干渠郑州段。资料图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诞生之时便承受着缺水之重: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10,境内多年没有一条常年有水的河流,城市生产、生活几乎全靠地下水。
2008年,本不从航空港区经过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改变原有规划,划出一个“几”字弯,将极度缺水的航空港区揽入怀中。
通水10年,华丽蝶变。企业落户,工业火力全开,郑州比亚迪投产不足两年,已累计生产整车60万辆;水润港城,托举幸福生活,港区40公里生态水系水鸟成群,双鹤湖中央公园四季皆景。
10年,6.45亿立方米南水注入,航空港区自豪交卷:GDP年均增长14%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领跑河南。
周口,周家渡口。曾“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千百年来,沙河、颍河、贾鲁河汇集于此,其中沙河和颍河交汇成沙颍河,成为淮河流域最大的支流。
然而,三川汇流之地,却是缺水之城。人口超千万的周口人均水资源量一度不足全省的一半,加上气候变化,沙颍河几度断航。
南来之水为周口港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对沿线城市实施生态补水,河畅其流,周口港再度通江达海。去年,周口港货物吞吐量达4081万吨、10.5万标箱,货物最远到达美洲、非洲。
如今,淅川县环库区森林覆盖率达61.7%,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率达95.8%。 资料图
漯河经开区是国家级开发区,食品产业产值占河南的1/7、全国的1/70。“南水”入漯,统一、百岁山、加多宝等饮料企业有了源头活水,万亿级食品产业集群振翅高飞,“中国食品名城”龙头高昂。
产业因水而兴,城市因水而美。
南水滋润,淇河再现《诗经》“淇水汤汤”美景,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案例;平顶山白龟山水库水域面积倍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和二级保护动物红嘴鸥惬意栖息;河北邢台再现百泉涌动,白洋淀荷红苇绿、百鸟翔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有效遏制了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部分地区已止跌回升,河湖生态得到复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改善了人水关系,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渠清水,映照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甘泉连民心
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有个甜水井村,村名叫“甜水”,却长期名不副实,不仅吃甜水是奢望,连吃得上水都是难事。
“我嫁到这儿对啥都满意,就是对这水不满意。”回想起以前吃水的情况,村民苗静直摇头。
濮阳人均水资源量157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7%,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苦咸、高氟现象严重。
苗静回忆,熬粥先烧水,等水垢沉淀后,再撇上层清水用,煮出来的粥还是咸的。外地客人来了,杯中还得放上冰糖,压一压苦咸的味道。
2021年年底,濮阳率先在全国完成“南水”全覆盖,全市数百万名城乡居民同饮丹江水。甜水井村终于名副其实。
供水线,一条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贴切地说:“窝窝头换馒头了。”
南水流经,水润四方。
2022年年底,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市也喝上了丹江水。“这是为林州人民又建了一条‘红旗渠’!”修建红旗渠的特等劳模张买江兴奋地说。
相隔一甲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红旗渠——这两大创造人间奇迹的人工天河,携手造福一方,书写兴水佳话。
截至目前,全省南水供水范围已覆盖12个省辖市市区、52个县(市)城区和122个乡镇,受益人口达3500万人。
喝上“南水”的北方人,正在享受“南水”带来的诗意生活。
如今的上寨移民新村。 资料图
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欢。每天,许昌市民黄玉栋都用镜头记录这座被水声唤醒的城市。
“水城”许昌,也曾因水而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10。“卖馍不卖粥,理发不洗头;谁能让吃水,选谁当市长。”“老许昌们”常常这样调侃。
许昌市通过南水置换,把原来饮用的汝河水、调引的黄河水作为生态水源,建成“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回升2.6米,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10年、687亿立方米、1432公里、1.14亿人口,供水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汤汤“南水”跨越山河,奔流不息,提高了沿线人民饮水质量,散播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许昌市建安区中州水厂。
南水北调,造福人民,也依靠人民。
南水北调淅川移民展览馆内,两张淅川县政区图对比鲜明。蓝色水脉由细到粗,如今几乎铺满了整个淅川县域,蓝色水脉之下,便是淅川县16.54万名移民的故园。
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距离渠首仅3公里,这里的700多名村民都是库区移民。
“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大家舍小家为大家,搬出来了。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邹庄村对移民乡亲动情地说。
邹庄村子小、人口少、产业体量小,发展一度遇到瓶颈。而且地处渠首边,保水责任大,要发展,还是要走生态路。淅川县提出“大邹庄”战略,将邹庄村与邻近的4个村联合成立党支部,汇聚更多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一方面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草莓、莲藕、猕猴桃等特色种植;另一方面挖掘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田园生态文化,打造红色旅游观光点。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邹庄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说。
作为移民主要安置地,2023年南阳市92个南水北调移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900万元,有5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风里行,浪里穿,丹江河里几辈辈,号子声响连天……”丹江号子一响,郏县白庙乡马湾移民新村广场上人头攒动。
这天是12月5日,距离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十周年还有一周,淅川县曲剧团特地把家乡戏送到了这里。
年近八旬的刘国华原是淅川县盛湾镇马湾村人,因为南水北调,2010年举家北上,搬至270余公里外的马湾移民新村。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但南水北调是国家大事,咱可得支持。”刘国华道出心声。
搬来新村后,刘国华住进新房,也迎来了新生活。村里两层小洋楼鳞次栉比,道路笔直宽敞。听说“南水”也在路上了,刘国华难掩激动,“谁能想搬来这儿了,还能喝上老家的水。现在的日子通盘比以前好!”
重土难迁身处异乡心不舍,弃家为国魂萦故里根长留。淅川县鱼关村矗立的56块大理石石碑上,16.54万名移民的名字在阳光下闪耀如初。移民迁安,他乡变故乡,走向新生活。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重若千钧的承诺。
一渠清水,流淌着从“有水吃”到“吃好水”的幸福和“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心安。
从清晨到日暮,陶岔渠首闸水花翻涌,涛声依旧。
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南水北调中线南阳段总干渠与商南高速公路、焦柳铁路交会处(12月7日摄)。资料图
总策划:刘雅鸣 孙德中
总统筹:万川明
执笔:郎志慧 孟向东 赵春喜 赵一帆 谭勇 刘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