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小学阶段需要养成的好习惯

2024-12-12 00:19:54 京九晚报

  小学时光是为孩子一生奠基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养成诸多良好习惯,能助力孩子学业顺遂、品行端正,未来稳健前行。12月9日,记者采访了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李雪老师,她详述了关键习惯及培养之法,涵盖生活、学习、品德、社交四大层面。

  规律作息 元气满满每一天

  规律作息赋予孩子健康体魄与充沛精力。早睡早起最为关键,每晚宜9点前入睡,清晨7点左右起床,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利于生长发育、大脑活力提升。睡前避免电子产品刺激,可亲子共读温馨绘本,助其平稳入眠;晨起不赖床,设定轻快闹铃,养成不赖床的好习惯。

  固定作息表不可或缺,详细规划学习、玩耍、用餐、休息时段,让孩子心中有数。放学后,先放松15分钟,吃点水果,活动一下身体,再投身作业。每晚阅读课外书。

  自主学习 点亮求知灯塔

  预习是学习的前奏。语文预习要通读课文、圈生字、查字典;数学预习看例题、试做简单习题,标记难点;英语预习跟读单词、课文,熟悉发音。

  课上专注听讲,紧跟老师节奏,目光追随板书与讲解,踊跃举手发言,别怕答错;笔记巧用符号、缩写,抓重点记录;巧用课间10分钟,回顾知识点,请教老师同学,及时消化疑问。课后复习,扎稳知识根基。每晚回顾当日内容,整理笔记;生字词、公式背诵默写;做课后练习题,查漏补缺;每周梳理单元知识,绘制思维导图,串联知识点,深化理解。

  整理收纳 打造有序小天地

  书包整理有门道。每晚分类装书本,大书在下、小本在上,文具规整于笔袋;用过物品归位,定期清理书包杂物,周末全面整理,让书包“减负”。

  书桌常保整洁,学习后擦拭桌面、归拢文具,书本按学科摆放书架;划分收纳区,如课本区、课外书区、文具区,培养孩子物归原处的习惯,营造专注学习的氛围。

  阅读积累 开启智慧之门

  营造阅读环境,家中设温馨书房或阅读角;亲子共读从绘本起步,睡前30分钟依偎共读,分享心得;随孩子成长,提供经典童话、科普百科、文学名著,拓宽阅读视野。

  读书笔记助力知识沉淀,低年级标注好词好句、贴贴纸;高年级摘抄美词美句、写感悟,定期翻阅笔记,温故知新;参与校园、社区阅读活动以及读书分享会、朗诵赛,激发阅读热情。

  礼貌待人 传递温暖善意

  日常礼貌用语挂嘴边,“请”“谢谢”“对不起”不离口;遇见师长主动问好、微笑行礼;家中尊重长辈,用餐先请长辈动筷,接受帮助后及时致谢,潜移默化地提高礼貌素养。

  做客待客尽显风度,做客前叮嘱孩子守规懂礼,不随意翻拿物品;待客热情大方,帮忙端茶递水,友好分享玩具零食,培养社交礼仪。

  团队协作 融入集体生活

  班级活动积极参与,运动会、文艺演出踊跃报名,贡献创意,施展才艺;小组合作作业用心投入,倾听伙伴意见,分工协作,共克难题,感受团队力量。

  课间玩耍守规则,不推搡打闹,不争抢玩具;乐于分享文具与零食,关心同学情绪,同学跌倒主动搀扶,遇同学有困难帮忙排解,融入班集体大家庭。

  坚持锻炼 铸就强健体魄

  每日运动定时定量,放学后跳绳、踢毽子,增强协调性;周末户外骑行、登山,亲近自然,锻炼耐力;假期学游泳、打羽毛球,培养运动爱好。

  运动计划灵活调整,依孩子兴趣、天气变换项目;亲子运动添趣味,打乒乓球、玩亲子瑜伽,既健身又增进感情。

  时间管理 掌控生活节奏

  巧用时间工具,给孩子配备小闹钟、沙漏,写作业25分钟,休息5分钟,循环作业,防拖延、提效率。任务清单清晰规划,睡前列次日清单,按轻重缓急排序。学会取舍,休闲娱乐适度安排,引导孩子自主分配时间,培养自律意识。

  除了良好习惯

  更要注意这些

  ● 积极的生活态度

  对生活有着积极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说人生是一曲乐章,那人生态度就是基调,它决定了命运的走向。有时候,事情可能会变得很糟,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应该停止抱怨,寻求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要坚信自我,摆脱负面思维。

  ● 独立自理能力

  不要只是让孩子做这做那,而要他们真的学会这些事情。让孩子学会如何摆放文具,如何让物品各就各位,如何建立待办事宜和流程,以及如何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精力。怎么才能生活得舒适有条理,是父母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 做事有条理、不拖拉

  教导孩子要吸取拖拉的教训,找出他们拖拉的习惯,并且研究如何克服它。

  ● 富有同情心

  这是往往被学校教育忽略的问题。应该教导孩子设身处地地了解别人,并去帮助别人摆脱痛楚。

  ● 有爱心

  爱心和同情心是双胞胎,同情心着重于减轻别人的痛楚,而爱心则是希望他人幸福,这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

  ● 学会倾听

  孩子在学校学习到如何倾听了吗?学习到如何与人交谈了吗?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都不具备倾听这个重要能力的原因。要孩子学会如何真正地倾听他人,从而能够理解和感觉他人。

本报融媒体记者 张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