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189处
12月5日,记者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去年11月启动的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序时稳步推进,于今年7月份进入野外实地调查阶段,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通过普查发现,我市境内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广泛,门类齐全,文化内涵丰富,代表着商丘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截至目前,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公布的3915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已复查文物2908处,占普查总量的75%,调查新发现文物189处。
据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保护与考古科负责人介绍,我市成立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制订印发文物“四普”工作方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要求,分解细化工作任务,组建普查队伍,举办文物普查培训班,推动文物普查工作开展。
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充分保证了我市“四普”实地调查数据的精准性。“与前三次文物普查相比,飞速发展的科技不断为‘四普’工作赋能增效。在新技术的赋能下,‘四普’工作变得轻便化、数字化,也更加精准化。”该负责人说,此次文物普查,普查队员利用RTK(实时动态测量)测量仪进行数据采集,精准地获取文物本体、单体边界点位坐标,定位文物边界;使用无人机快速覆盖所需要调查的区域,确定文物的平面形制及主要单体和建筑物的分布。
据介绍,古墓葬、古遗址分布在田野及偏远地带,进入野外实地调查阶段后,普查队员采取“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策略,合理规划普查路线,并寻求当地乡镇和村委会帮助,提高了普查效率,保证了普查进度。
在文物普查过程中,我市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完善文物安全保护措施,及时排除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隐患。另外,积极开展文物普查宣传引导工作,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多渠道开展文物“四普”工作和文物保护宣传,及时发布文物线索征集公告。同时结合国际博物馆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等节日开展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向群众广泛宣传文物普查的意义和重要性,极大提高了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普查任重道远,道阻且长,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对我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清查。通过普查,可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全市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实现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为建立全市文物信息数据库奠定坚实基础,为推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 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