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万象晓一色 皓然天地中

2024-12-06 00:57:21 商丘网-京九晚报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在这个满是诗意与烟火气的冬天,大雪节气如期而至,它宛如一场盛大的冬日邀约,在岁末寒冬之际,带来别样景致与深厚文化底蕴,勾勒出一幅幅暖人心扉的生活长卷。12月6日是大雪,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商丘民俗专家刘秀森说,大雪是农历十一月的节气,这时候气温已经降到一年中最低的一段时期,降雪的可能也变得最大。雪寒冷洁白,积雪覆盖之下,世界都变成一片冰清玉洁。由此,雪也成为中国山水传统中的代表性意象。

● 自然万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寥寥数语,精准地道出其特质。小雪时节初雪悄临,大地刚覆薄纱;待到大寒,酷寒冰封,万物蛰藏。大雪恰处中间,气温骤降,水汽遇冷凝华,雪量增多,范围渐广,天地一片苍茫,“雪盛”二字,名副其实。节气更迭,大雪一到,大自然仿若换了副模样。北方,凛冽朔风呼啸而过,鹅毛大雪漫天飘洒,山峦、原野、村落,须臾间被厚雪掩埋,成了粉妆玉砌的童话世界。黑龙江的大兴安岭,松枝积雪似琼花盛放,白桦林裹上素装,林间动物脚印错落,仿若灵动的音符;黄河以北诸多湖泊,冰封镜面,滑冰爱好者鱼贯而出,冰刀飞驰、笑语回荡。南方虽难见这般壮阔雪景,却别有一番温婉韵味。湿冷空气弥漫,山峦雾气氤氲,偶有雪花飘落,轻点瓦檐、悄融掌心。

古人对自然洞察入微,依经验将大雪划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鹖鴠,即寒号鸟,天暖时聒噪不停,大雪降临,酷寒使它敛声屏气、躲入巢穴,再没了往日的喧嚣;此时阴气盛极转衰,阳气悄然萌动,老虎顺应阴阳变化,开启求偶繁衍,山间虎啸隐隐,添几分生机;荔挺,多认为是马兰草,在阳气催生之下,于冰天雪地间倔强破土,露出嫩绿尖角,彰显生命不屈力量。

● 大雪习俗

谈及大雪节气的民俗,刘秀森如数家珍。在商丘,“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习俗源远流长。“旧时百姓生活清苦,冬日鲜蔬匮乏,大雪前后腌肉、腌菜,既能长久保存食物,又为寡淡冬日添滋味。”刘秀森说道。家中长辈将肥瘦相宜的猪肉洗净抹盐,佐以花椒、八角、桂皮等香料揉搓入味,码入缸坛,压石密封;咸香弥漫之际,捞出晾晒,屋檐下渐次挂满酱肉、咸鱼,暖阳映照下油光发亮,成了腊月的独特风景,寓意新年衣食丰足。 逢大雪,商丘乡下还有“打囤子”的风俗。农人们用草木灰在庭院、麦场画圈,形似粮囤,祈愿来年粮食满仓;孩子穿梭其间,嬉笑玩耍,传承质朴憧憬。“过去温饱难全,这简单仪式饱含对丰收的热望,是祖辈传下来的生活信念。”刘秀森感慨。 大雪节气,各地的食品琳琅满目。鲁地有“大雪吃羊肉”的传统,寒冬时节,羊肉汤锅热气腾腾,奶白汤头、鲜嫩羊肉,佐以葱花、香菜,一碗下肚,周身暖彻;川渝百姓钟情火锅,红汤火辣,驱寒祛湿,毛肚‘七上八下’,鸭肠涮烫即捞,围炉涮肉,酣畅淋漓。江南水乡,大雪时兴吃“糍耙”。软糯糯米蒸熟,经石臼舂捣,质地柔韧,裹上黄豆粉、淋上红糖浆,软糯香甜;潮汕地区则有“食蔗”的习惯,甘蔗清甜多汁,咬上一口,汁水四溢,润肺生津,民间还称“大雪食蔗,不牙疼”。

● 文化传承

文人墨客逢大雪,灵感泉涌,佳作频出。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塞外雪景写得瑰丽奇幻,以春花喻冬雪,尽显豪迈奔放;张岱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孤影扁舟赴雪约,空灵清幽,满是遗世独立的寂寥;李清照笔下“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寒梅傲雪、暗香浮动,于冰天雪地间勾勒春影,婉约柔美中暗藏坚韧;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磅礴气势尽显,雪中寄豪情,彰显壮志胸怀。

时移世易,大雪节气承载的文化熠熠生辉。学校开展民俗课堂,孩子们学剪纸、做雪灯,体验传统魅力;乡村重拾旧俗,办“大雪民俗节”,腌肉、打囤,游客纷至沓来,带动文旅发展;文创产品推陈出新,节气徽章、手账贴纸含雪韵风情,融入日常。刘秀森说:“大雪民俗是先辈馈赠,传承它就是留住民族根脉。时代虽变,蕴含的顺应自然、敬畏生命的理念不变,这是节气文化的精髓。”

大雪节气,是自然交响、民俗盛宴,更是岁月沉淀的文化瑰宝。从飘雪簌簌到阖家围坐,从古老习俗到现代传承,它串起华夏大地的生活碎片,让冬日满是温情与希望。岁岁年年,盼大雪纷飞时,这份文化厚礼永不褪色,代代传承,绵延不息。


记者 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