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出行会有哪些变化?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首部行政法规《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共六章五十五条。除总则、法律责任和附则外,还包括发展保障、运营服务、安全管理等制度性规定,覆盖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领域。
发展公共交通 城市人民政府是主体
“《条例》是我国首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行政法规,对于城市公共交通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12月2日,市公交公司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张维峰表示。
《条例》明确,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在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区域内,利用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公共交通工具和有关系统、设施,按照核定的线路、站点、时间、票价等运营,为公众提供基本出行服务。国家鼓励、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作为机动化出行方式。国家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能源、新装备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推广应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多年前,我市有部分城乡公交线路是由私人运营的,经过多年努力,这些线路现在全部由市公交公司进行统一、规范运营。”张维峰说,《条例》中提出,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不得将其运营的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转让、出租或者变相转让、出租给他人运营;不得擅自变更运营线路、停靠站点、运营时间或者中断运营服务等。
据了解,《条例》明确,城市人民政府是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责任主体。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保障措施,强化对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的监督管理,统筹研究和协调解决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此外,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功能定位、规模、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公众出行需求等实际情况和特点,与城市土地和空间使用相协调,统筹各种交通方式,科学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推动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分担比例。
多方面详细规定 保障公共交通更安全
张先生家住神火大道北段,平时喜欢乘坐公交车出行的他常常在家门口遇到烦心事。“每当某所学校快要放学的时候,就有大量接送学生的私家车在学校门口的机动车道停放。”张先生说,他经常在傍晚乘坐公交车时,发现因一些私家车随意停放在公交车站台前,导致公交车难以靠站停车,“这对于公交车驾驶员和上下车的乘客来说,都造成不便,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条例》的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下列危害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非法拦截或者强行上下城市公共交通车辆;非法占用城市公共交通场站或者出入口;擅自进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车辆基地、控制中心、列车驾驶室或者其他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的区域;向城市公共交通车辆投掷物品或者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故意损坏或者擅自移动、遮挡城市公共交通站牌、安全警示标志、监控设备、安全防护设备;在非紧急状态下擅自操作有安全警示标志的安全设备;干扰、阻碍城市公共交通车辆驾驶员安全驾驶;其他危害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
“经常有乘客提出趁着等红灯停车的间隙下车的要求。”53路公交车驾驶员王明聚说,因为公交公司有明确规定,公交车只能在站点或者站牌处停车,所以每当有乘客提出该类要求时,驾驶员都会拒绝并进行解释,“《条例》实施后,可以说国家层面对该类问题有了明确规定,也希望乘客能多考虑安全问题,不要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张维峰表示,以公交站台为例,其站台的设置地点是由规划部门进行规划后,由城市管理部门负责施工,公交公司只是单纯地使用。“以前确实遇到过个别商户因认为公交站台对其有影响,就对站台或站牌进行破坏、损坏。此外,还有一些市政部门在施工时,擅自拆除站牌等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张维峰说,《条例》对该类行为均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
责任更加清晰 公共交通将更绿色、更智能
市公交公司线路管理员董梁告诉记者,《条例》涉及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安全等多个方面。“条例涉及的面非常广,也十分详细。”董梁说,以市公交公司为例,对每位公交车驾驶员上岗之前要进行的检查等方面的要求,《条例》中均有相关的明确规定。
据了解,《条例》中规定,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应当定期对重点岗位人员进行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服务规范、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作业。培训和考核情况应当建档备查。
此外,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应当关注重点岗位人员的身体、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对重点岗位人员定期组织体检,加强心理疏导,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重点岗位人员身体、心理状况或者行为异常导致运营安全事故发生。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应当合理安排驾驶员的工作时间,防止疲劳驾驶。
“条例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也明确了目标与任务。”张维峰说,《条例》提出,城市公共交通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城市公共交通公益属性,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张维峰表示,《条例》实施后,作为公交企业来说,将会更加重视打造绿色化、智能化的公共交通网络,在做好绿色低碳的同时,给广大市民提供更舒适、更便捷的公交出行条件。
本报融媒体记者 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