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近年来,许多城市以乡情为纽带深入实施“雁归计划”,积极引导本地籍青年人才返乡入乡投身乡村振兴发展一线,培育壮大乡土人才。
“雁归”是一份情怀,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全面摸排近五年本地户籍大专以上、外出就读就业的大学生,市、县、镇、村分层分类建立本地户籍大学生名册,明确“雁归计划”工作对象。同时,推动各县(市、区)深入挖掘基层乡村产业、水利水电、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人才就业岗位,分门别类编制岗位需求清单,摸清本地特色资源、产业项目需求,建立本地资源库、项目库等。用乡情召唤、用政策感召引“雁”归,值得一赞,但更要让“归雁”想回、愿为、有所作为。
人才,人是主体,才是基础,是干事创业、克难攻坚的决定性因素所在。诚然,对于人才,无论是大到国家、小到地方,它都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这一强大引擎。而“雁归”,不应落脚于“归”这一根本目的,而是在于希望“归雁”实现才尽其用。要通过对“归雁”的“传、帮、带”机制,把“雁”留下“孵化”扩散,把其个人特长与地方需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能力。
安居乐业,安居和乐业可谓是相辅相成。不可否认,以乡情为纽带深入实施“雁归计划”,有意识地在“乡情”上想办法没有问题,但解决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才是最终目标。现实中不乏由于当初条件不错,一些人才到了引进地,但其优势却未能得到正常发挥。究其原因,是后续的跟进力度不够,诸如完善各类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重视各类人才的技能培训提升,加大培育力度,开设好培训基地等,通过营造环境,打造其施展拳脚的空间。
让“归雁”有“里”也有“面”。引回“归雁”、留住“归雁”,归根到底是引到“雁”、用好“雁”、留住“雁”。事实上,无论再好再多的形式,如果最终没有实现人尽其才的目的,那么“雁归计划”就有可能本末倒置。对此,当从政策配套、工作设定、条件设置等方面,多拿出一些务实管用的办法,只有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才能让人才不断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为家乡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使他们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成就感、荣誉感。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以乡情为纽带深入实施“雁归计划”,合理用才是实现人才价值的根本。相信只要想方设法为“归雁”作出贡献创造条件,持续鼓励他们不懈进取的勇气,设身处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就一定能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使得这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不断迸发创新智慧,涌现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