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蚕桑产业 拓宽富民之路
织锦出襄邑,溯源于匡桑。匡桑以生长在古襄邑承匡(今匡城镇)著称,其叶片大、生长快、叶能养蚕、果实甘甜美味、树干曲而不折、能做各种工具,桑木、桑枝、根皮可入药。据悉,早在五六千年前,匡城居民便开始利用野蚕抽丝,织造最原始的锦帛。
几千年过去,如今的匡城镇以小桑叶催生富民大产业,开启乡村振兴路。
11月13日,在匡城镇匡城村占地面积200亩的桑树地里记者看到,50余名村民正在采摘郁郁葱葱的桑叶。
“这已是第四茬采摘,第一茬、第二茬用于养蚕,第三茬用来加工面条、麻花,第四茬主要是制茶。”正在采集桑叶的村民李凤娟说,自从该村开始发展匡桑产业以来,每天在这里打工,月收入3000元左右。
“懒纺棉、勤养蚕,四十五天得茧钱。”闻讯赶来的匡城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建说,现在我们不但养蚕,而且拉长了匡桑生产链条,建立饲养、抽丝、加工车间,并讲述该村匡桑产业发展历程。
2018年,匡城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以打造文化古镇为切入点,在“孔子游匡”公园种植匡桑200余株,成为远近闻名的景点。
“为何不能以历史文化发展文化产业?”这成了王新建当时的梦想。
2019年,王新建引进100亩桑树苗,发展桑蚕养殖。起初只是养蚕做茧,出售半成品,效益并不高。2020年,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发展桑叶面条、桑叶麻花、桑叶茶等系列产品,成立“匡桑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
为实现匡桑的价值最大化,2023年,匡城镇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邀请省农科院养蚕专家现场指导。又流转土地100亩,建起6座养蚕大棚,引进白蝉、黄金蝉等品种,建立养殖、抽丝、蚕丝被制作等一体化生产车间,实现价值倍增,并注册了承匡锦绣、虬旺匡麻等商标。
“过去一亩匡桑产值3000多元,通过科技养殖、创新发展后,现在每亩匡桑养殖桑蚕6万只,抽丝价值1.8万元,蚕丝被产品销往广州、上海等地。”王新建说,进入冬季后,采完最后一茬桑叶,桑树枝条将以每斤1.2元价格销往亳州药材大市场。明年,合作社将扩大养殖规模,开启“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合作社负责早15天幼苗期和后10天结茧期,群众负责10天生长期喂养,让群众10天收入2500元。
“匡桑浑身是宝,桑蚕吐出的不仅是‘金丝银线’,更是一项富民产业。”匡城镇党委书记冯广华说,下一步,镇党委、镇政府将按照睢县县委、县政府“红带绿,5促2”发展要求,提供科技支撑,优惠政策扶持,全镇区域推广,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致富双赢。
记者 黄业波 许玉涛 通讯员 甄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