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时代让我的人生阅历丰富而精彩”
——访商丘日报原总编辑助理、总编室主任赵建一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报纸是时代的缩影,从事报纸采编工作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见证者。曾经在商丘日报社工作30年的赵建一,就是这样一位记录时代的资深新闻工作者。她数十年如一日,与时俱进,用责任和担当在新闻事业上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在《商丘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商丘日报原总编辑助理、总编室主任赵建一,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让她的人生阅历丰富而精彩。
1986年4月,赵建一从教育界调入刚成立不久的商丘日报社,历任采通科、编辑部、星期刊副主任,专刊部、时政部、总编室主任,总编辑助理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在总编室工作的6年间,她是全省地市级党报唯一一位女总编室主任。缘于报社历届党委的培养、业内环境的熏陶、老同志的传帮带,赵建一从一位教育界老师逐渐成长为商丘日报社的资深女记者。她在省级以上新闻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有50多篇新闻作品获全国、省、市级奖项,其中获省级奖项13件、国家级奖项11件,撰写的3篇新闻业务论文获省级、国家级论文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时事编辑、河南省优秀时事编辑,连续3年被授予商丘市三八红旗手和商丘地区先进新闻工作者称号。
采访中,赵建一深有感触地说:“商丘日报在40年的历程中洒满了全体报人的汗水和欢乐,是艰苦奋斗的40年,是奋力开拓的40年。商丘日报40年走过的路,是一条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壮大的路。伴随着商丘日报的发展和壮大,也留下了我努力工作的足迹。40年,对商丘日报来说是很不平凡的,对我个人而言更是刻骨铭心的,是非常幸运的。”
赵建一说,几十年的新闻从业经历,留下很多令人难忘的工作场景:连续4年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她都深入火车站、医院、工厂采访节假日坚守工作岗位的值班人员;她冒着酷暑走进田间地头采访农民麦收的火热场景;她深入生产车间与生产一线的工人们谈工作、聊生活;她踏着积雪走访军烈属和贫困农家,迎着寒风走进军营采访驻商部队的英雄人物;为了配合商丘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她深入基层采访大量优抚对象、复转军人,足迹遍布商丘城乡大地……她用笔记录着这些被采访者的一言一行,用心感受着他们的动人故事。
当记者的时候,赵建一最深刻的体会是:要想当一名称职的记者,采访时一定要跟得上、跟得准、跟得快,尤其是跟随领导采访时,这一点非常重要。记得有一年,赵建一作为报社随团记者赴广东采访高交会和秋季广交会,领导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工作效率也很高。作为记者就要与领导同步,甚至行动要超前。高交会当天,从8点30分开始观展、听解说,一直到12点多才回到酒店,简单吃点饭她就开始忙工作,把上午4个多小时的采访内容马上整理出来。下午3点左右,她又随领导走访看望几位商丘籍在深圳创业的民营企业家。一人身兼数职,一边采写,一边录音,一边拍照,随身携带的小型照相机发挥了大作用。赵建一多管齐下,没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一直到深夜10点多钟才回到酒店,又开始整理一天的采访内容,直到凌晨4点才完成所有新闻稿件。
1997年年初,按照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要求,各级党报要加大对国内外时事新闻的报道。因此,商丘日报社组建了时政部,赵建一任时政部主任,圆满完成了香港回归、邓小平逝世等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时政部初建时期,接收新华社稿件的设备有限,图片新闻无法正常接收。为了做到文图并茂、全方位报道,赵建一经常求助“老大哥”河南日报社。每当遇到重大时事新闻时,赵建一经常带着技术人员驱车前往河南日报社学习。由于新华社统一发稿,截稿时间一般都在午夜,等他们拿到图片回到商丘时都已经后半夜了。后来,商丘日报社购买了一台电视图像接收仪,才可以从电视上同步截取影像。
经过多年摸索,《商丘日报》在时事报道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广大读者可以立足商丘看世界,一报在手了解天下事。《商丘日报》多件时事报道作品在全国和省级时事新闻评选中获奖。因此,河南省第八届时事报道研究会在商丘举行,赵建一和同事们圆满完成了此次会议的组织承办工作。赵建一被授予全国和河南省优秀时事编辑称号,是我省仅有的5名新华社国内部中国时事报道研究会常务理事之一。2021年1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表彰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的新闻工作者,赵建一荣幸获颁“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奖章和荣誉证书。
采访最后,赵建一满怀深情地说:“如今的《商丘日报》已由一张报纸成长为拥有两报一网一端一平台+新媒体矩阵的‘商报融树’,报社事业正在大展宏图。我为与《商丘日报》一同走过的日子、为自己所钟爱的新闻事业付出的汗水而感到欣慰。在《商丘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这棵‘融树’更加枝繁叶茂,时时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李艾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