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 >> 商丘要闻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更多商丘力量

2024-10-25 00:42:33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10月24日上午,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商丘专场在郑州举行。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傅 青 摄

10月24日上午,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商丘专场在郑州举行。

市委书记李湘豫,市委副书记、市长摆向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若鹏,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翁铁军,副市长高大立,围绕枢纽经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殷商文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回答记者提问,介绍了商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聚焦产业发展

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经济日报记者:近年来商丘市坚持项目为王、致力产业倍增,正在全力打造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请谈一谈商丘在延链补链强链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摆向阳:近年来,农区工业化一直是商丘努力方向,我市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坚持项目为王,推进产业倍增计划、中心城区崛起计划,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全市各类市场主体86万户,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80家,居全省第3位。

一是强力推进聚链成群。全市6县1市2区1个功能区,实现了“一县一特色主导产业”鲜明格局,形成了串珠成链、聚链成群的发展新态势。优势产业链延链。比如,超硬材料产业链,德瑞压机、佐能精工、业达峰首饰等项目建成投产,向上拓展了装备制造,向下延伸到首饰加工、金刚石工具,使金刚石这个优势产业更具优势,现有2家主板上市企业,64家限额以上企业,相关联企业128家,金刚石微粉年产量和出口分别占全国90%和85%以上,培育钻石1000万克拉,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关键产业链补齐。比如,制冷产业链,建成雪人制冷、阿斯贝拉压缩机等项目,保温材料引进航天集团气凝胶,补齐了产业关键一环,集聚制冷关联企业132家,产业规模达260亿元,提高产业链竞争力。重大产业链做强。培育阳光铝业、神火新材等龙头企业,建成高级铝板带、双零铝箔、电池箔等新型材料,打造400亿规模的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神火集团2023年利润占全省所有国有工业企业利润1/10。商丘市的先进金属材料、纺织服装、复合肥加工等5条产业链入选河南最具竞争力产业链30强,占全省1/6。

二是持续强化数智赋能。我们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向,引导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提质。三年来,累计完成技改投资300亿元以上。制鞋产业产能已达3.5亿双,联想集团在商丘打造智能机器人制鞋生产线,实现了国产替代进口,每条线可为企业节约1000余万改造成本;乔治白服饰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柔性定制生产,获评省级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闽源钢铁投资80亿元,完成2024年底全部淘汰1200吨及以下高炉和100吨及以下转炉装备,打造绿色化示范工程。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省智能制造优秀场景9个,省智能车间智能工厂67个,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9家,省5G应用场景等试点示范项目20个,“上云”企业1.24万家。

三是大力招引优质企业。紧盯产业链头部企业,持续推动整产业链、整产业园区、整产业集群招商,“链”就高质量发展“新磁场”。不到两年时间,迅速拉出一条从材料生产到整车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福田智蓝新能源商用汽车获得国家签发的整车生产资质,形成12万辆产能;引进新吉奥房车;高标准建设长三角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已签约入驻汽车零部件企业14家,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下一步,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历次视察河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坚持项目为王、致力产业倍增,持续推进“五链”耦合,使产业支撑更加强劲,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

聚焦对外开放

构建“向西、向东、向海”全方位开放发展平台

香港大公文汇报记者: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商丘的定位是“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请问,商丘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李若鹏: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也是我们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法宝。商丘作为河南的“东大门”,是“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近年来,我们抢抓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的战略机遇,内外兼顾、多向发力,积极推动我市“向西、向东、向海”全方位开放。“向西”主要是对接郑州都市圈,借势发展;“向东”主要是融入国家区域协同战略,合作共赢;“向海”主要是开拓国际市场,走出去、引进来。具体来说,聚焦对外开放,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向西发展,主动对接郑州都市圈。为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新的增长极,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高起点谋划了郑州都市圈建设,这同时也为我们这些边缘地市借力发展、进一步弥补资源要素等短板,带来了重大机遇。为此,我们主动对接,积极推动交通互联,加快平台共建,深度嫁接科创资源。我们谋划了永城至灵宝高速公路,启动

了横跨三个地市的310国道升级改造,这些项目建成后,商丘与郑州都市圈的交通将更加便捷。我们率先在全省开通了“商郑欧”班列,还与省中豫集团、省铁建投合作,共建商丘国际陆港、高铁物流园等项目,这些能级高、辐射强的平台建成后,将进一步激发我市开放的内生动力。同时,我们还积极融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先后与河南工业大学、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等16家高校院所共建了超硬材料、培育钻石等6个省级科创中心,这些中心的建设,将为我市打造“中国钻石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向东发展,加快融入区域协同战略。商丘位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是中部地区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个国家战略叠加之地。为此,我们立足与周边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承的实际,找准合作的契合点,积极推动区域间交通连接、要素流动、机制共建,进而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在交通连接上,我们与山东省菏泽市共同推进雄商高铁建设,与安徽省淮北市共同推进沱浍河航运工程,同时,我们还谋划推进商丘至济宁、商丘至淮北高铁和永城至单县、民权至砀山高速等一批互联互通项目,这些综合交通体系的打造,将进一步加快我市乃至全省通江达海的进程。在产业对接上,我们充分发挥我市市场规模大、配套能力强等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先后招引落地安踏鞋业、乔治白服饰、闽源钢铁等重大产业项目,培育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在机制衔接上,我们先后与菏泽、淮北、徐州等周边城市建立协调会商、交流互访机制,认真落实豫鲁毗邻地区合作协议,携手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同时,我们还打破行政壁垒,常态化开展跨界联合执法,推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不动产登记等168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三是向海发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作为国家“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我们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强开放载体,开拓海外市场,力争让更多的“商丘制造”走向世界。在载体建设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商丘、民权两个保税物流中心的功能作用,积极开展跨境电商、保税服务等业务,不仅打通了我市作为河南“东大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通道,而且还使我市东西联动、双核驱动、辐射周边的开放优势进一步彰显。在市场开拓方面,我们依托我市国家级工量具外贸转型基地和4个省级出口示范基地,将我市五金工量具、冰箱冷柜、服装鞋帽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同时,我们还出台支持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产业带集采等政策措施,支持我市光伏组件、机电产品、超硬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抢占国际市场,加快培育商丘外贸新的增长点。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优化开放布局,持续提升开放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商丘力量。

聚焦殷商文化

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商丘品牌

河南日报记者:商丘作为殷商文化的起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请问,在推进殷商文化探源工程、挖掘殷商文化内涵方面,商丘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翁铁军:商丘是殷商文化的发源地。从先商到古宋,自汉唐至明清,历朝历代均在这里兴都建城,可谓“一城阅尽五千年”。特别是商朝、汉朝、宋朝三大王朝诞生在商丘,三大王朝的开国之君都把这里视为“龙兴之地”。近年来,商丘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殷商之源文化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商丘品牌。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文明探源工程为依托,全面推进学术研究和考古实证。我们积极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考古重点工程,组建考古研究院、殷商文化研究会,大力实施兴文化工程,推动国家和省级研究机构在商丘设立工作站、分会,深入挖掘研究殷商文化的源与流、内涵特质、生活礼制,获得大量资料和成果。比如:在永城王庄遗址,我们发现了距今约5000年的特大型墓葬,是目前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的墓葬之一,说明那个时期的王庄已经进入了古国时代,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全新样本。比如,在宋国故城遗址,我们发现两周、两汉、隋唐、宋金以及明清不同时期的城墙夯土遗存上下叠压,“城摞城”的奇观展示了商丘丰厚灿烂的文化,更以实物形式进一步印证了商丘3000多年不移位、不断代的中国古城池建设史。

二是以增进群众文化福祉为目标,一体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群众喜欢什么样的文化生活,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一方面,我们用心做好精品创作和公共文化服务,编创了《小推车》《睢阳忠烈》《故道槐花香》《天下清德》等大量文艺作品,建成并免费开放了33个城市书房,初步构建起10分钟文化服务圈。另一方面,我们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利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产业发展之中,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的市场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中国画虎第一村”民权县王公庄村有900多人从事绘画和相关产业,年销售画作9万余幅,产值近亿元;商丘非遗剪纸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夏邑县火店镇生产的宫灯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

三是以推进传承创新为路径,促进文旅繁荣和业态培育。我们初步确定了“一区一群两带四径”文旅发展空间格局。重点推进商丘古城、火神台、汉梁文化公园、花木兰故里、庄子故里等一批文旅体验项目;打造了868文化创意园、唐虞文创市集等一批青年创新创意基地;云华梦沉浸式剧场、短视频拍摄基地、考古研学基地等一批业态受到广泛欢迎。商丘是河南有名的“戏窝子”。我们围绕戏曲丰富培育妆造、研学、体验、拍摄等多种业态模式,既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以戏为媒扩大了消费市场。今年国庆节期间,我们在商丘古城举办了豫剧文化展览、豫剧快闪、豫剧大巡游、戏迷互动等一系列沉浸式主题活动,吸引游客36.5万余人。

聚焦枢纽经济

加快构建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形成大产业

新华社记者: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是省委对商丘发展提出的目标定位。请问,近年来,商丘在立足交通区位优势,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李湘豫:众所周知,商丘位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交通区位优越,发展枢纽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商丘“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的发展定位,加快构建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形成大产业,先后获评国家商贸物流枢纽城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城市、国家现代流通支点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等。

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枢纽能级。按照“航空打造节点、铁路建强枢纽、公路织密网络、水运构建规模”的总体思路,加快构建“空铁公水”一体化现代交通体系。航空建设,在投入使用民权通用机场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推进商丘机场建设,7月13日,商丘机场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将于年底前开工。铁路建设,在建设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节点城市的同时,我们加快推进雄商高铁、高铁动车存车场等项目;为解决京九、陇海两条铁路交而不会的历史难题,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京九陇海铁路互联互通工程。公路建设,在建设阳新高速、沿黄高速的同时,我们还谋划了永单高速、民砀高速等项目,将形成“六纵六横”高速公路网络。水运建设,在建成沱浍河航运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我们正在谋划推动沱浍河航运二期和商丘港建设,待全部通航后,我市将与淮河、京杭大运河、长江连通起来,真正实现通江达海。

二是提质现代物流。我们坚持把现代物流作为枢纽经济的先导产业,在建成投用商丘电商物流产业园、新发现代物流园、传化公路港等项目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现有物流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同时,积极发展智慧物流,新建了中原智慧冷链物流园、商丘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重大项目。我们还加快建设邮政、圆通、京东等跨区域快递分拨中心,全市快递、物流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超15万人。今年1-9月份,我市邮政业务量、快递业务量分别增长38.8%、41.3%,总量均居全省第2位。

三是建强枢纽载体。我们充分发挥保税物流中心、国际陆港等枢纽平台高效集聚资源的功能作用。目前,我市拥有商丘、民权两家保税物流中心,商丘保税物流中心2023年贸易额居全国第12位,已连续三年居我省第1位、中部地区第1位。我市还建成了商丘国际陆港项目一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商郑欧”班列货物集散平台,将更好融入“一带一路”。枢纽载体的功能已经得到彰显,有力带动了枢纽偏好型产业的发展,比如,我们依托保税物流中心,集聚了近600家工量具企业,年产钢卷尺15亿只,又通过拓展供应链贸易、跨境电商等业务,钢卷尺产销总量、出口总量分别达到了全国份额的85%、50%,进一步叫响了“中国钢卷尺之城”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努力在枢纽经济发展上蹚路子、作示范。

聚焦农业发展

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商丘作为农业大市、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如何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此外,商丘在规划布局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特点?

高大立:商丘是农业大市,也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商丘有1025万亩耕地,其中基本农田939万亩,基本农田保有率91%。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2亿元,同比增长4%,增速位于全省第5位;第一产业增加值523亿元,增长4%,增速位于全省第2位。

近年来,我们围绕推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指示要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不断加大农技投入。在藏粮于地方面,自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耕地11万亩,新建成高标准农田325万亩。在藏粮于技方面,我们成立了燧皇种业实验室,培育的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等品种均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的小麦、玉米、大豆平均亩产分别达到977斤、804斤、382斤,较2018年小麦的平均亩产增加了36斤、玉米的平均亩产增加了34斤、大豆的平均亩产增加了18斤。

我市在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方面,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我们立足资源禀赋,顺应市场需求,指导各县(市、区)培育发展1-2个有鲜明特色的支柱型农业产业。例如永城面粉,永城目前是全国唯一的“中国面粉城”,国家面粉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就设在我市,永城依托100万亩优质的富硒小麦资源,开发出高附加值的富硒系列农副产品,永城现有的85家面粉和食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近200亿元,这些企业使用的原材料80%以上都来自本地。

第二,头部企业快速壮大。目前我市有科迪集团、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河南麦客多食品等1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是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最大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700亿元以上,市场的农产品价格信息每天在央视播放,该市场发布的价格是全国农产品价格的“风向标”,因此也被称为“商丘价格”。

第三,特色品牌快速涌现。我市累计获得农业农村部认证的品牌农产品210个,创建省级以上农业知名品牌78个,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1个。柘城辣椒、夏邑西瓜、宁陵酥梨等都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品牌,这些品牌总价值超60亿元,年产值超170亿元,带动全市60多万群众从事种植、加工、物流、营销等工作,真正实现了一个农产品特色品牌激活了一条产业链,带富了一方群众。

聚焦科技创新

科技日报记者:科技创新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商丘市在加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摆向阳:创新驱动是河南省“十大战略”之首,已成为全省自觉行动,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是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围绕各县(市、区)“一主一副”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家、省级高新区7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6家;正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省政府批准已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283家。省地质研究院牵头的南华北盆地深部煤系气氦气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实验场建设正加速推进,有望改变我国氦气依赖进口的局面。目前,科学实验场首口实验井完成累计进尺2700米,第2口科学探测井马上开工。省委、省政府批复设立的河南省清洁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实体化运转。目前已组建10个科研创新团队,小麦、大豆、甘薯等12个新品种获批国审品种。

二是培育高水平创新企业。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部署,覆盖率74%。按照“一企一策一方案”,抓好动态跟踪、靶向培育,获批高新技术企业29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9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1家。强化制造业“头雁”企业,科源电子、鼎能科技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今年2个参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力量钻石和美兰生物两个成果转化项目成功入选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十大优秀典型案例。

三是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我们积极完善人才“引用育留”全链条,深入推进“百万回归”工程,用好人才奖励专项资金激励机制,创优人才发展大环境和用人单位“小气候”,全市建成院士工作站5家、“中原学者工作站”4家,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团队9个、“中原英才”计划领军人才16人。创新开展“商丘学者”“商丘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评选活动,2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为商丘高质量发展形成新的智力支撑。记者 祁 博 整理

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报评论员

走进商丘专场,感受商丘之变。

10月24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商丘专场在郑州举行。发布会上,我市“加快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的精彩画卷在聚光灯下徐徐展开——枢纽经济成效明显;产业发展特色突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对外开放多向发力;殷商文化精彩纷呈;现代农业成绩亮眼。

发布会上公布的一连串数字,无一不律动着商丘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省委、省政府赋予商丘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的发展定位,近年来,商丘立足交通区位优势、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是媒体非常关心的问题。市委书记李湘豫回答这个问题,谈到提质现代物流时说,今年1-9月份,我市邮政业务量、快递业务量分别增长38.8%、41.3%,总量均居全省第2位;谈到建强枢纽载体时说,商丘保税物流中心2023年贸易额居全国第12位,已连续三年居我省第1位、中部地区第1位。

在时长近一个小时的发布会上,几乎每一个回答都提供了大量精确的数据:产业发展方面,全市各类市场主体86万户,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80家,居全省第3位。科技创新方面,我市已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家、省级高新区7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6家;获批高新技术企业29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9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1家……用数字说话,给媒体提供“干货”,这份底气和信心来自商丘人民的实力和实干。

深化开放合作,注重改革创新,推进转型升级,加快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商丘实践取得了新成效。

发展成果可感可及,也进一步提振了发展信心。

各县(市、区)加快新质生产力布局,积极抢占发展新赛道;各部门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真招实招,破解痛点难点,为创新创业厚植土壤;广大企业锚定高质量发展练内功、谋突破、拓新路;科技工作者奋战攻关一线,着力攻克各项难题……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为了心中的梦想拼搏不已。“市面”有活力,“账面”有亮色,“人面”有神采,当前,生机勃勃的商丘步履稳健有力,发展动力强劲。

实干兴业,只争朝夕。2024年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我们要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加快把目标任务细化为工作措施,把实施方案落实成具体行动,踏踏实实为之奋斗,兢兢业业为之拼搏,加速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更多商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