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朵永不凋谢的花
① ② ③
扫码看视频
司玉笙1956年出生于河南开封,在新疆长大。当过农场知青、小学教师,服过兵役,当过机关职员,于1985年7月调入商丘日报社工作。司主笙是《商丘报》正式出版后第一批调进报社工作的老报人。39年风雨兼程、初心不改,39年笔耕不辍、春花秋实。著作等身的司玉笙,深爱新闻、文学事业,回顾自己30余年的新闻事业,他说,在他心里,一直盛开着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司玉笙进报社时,报社在租的驻军招待所的几排“筒子房”里办公。算上司玉笙,共有17名工作人员。司玉笙说,他没有大学文凭,能从商丘地区计划建设委员会调进报社工作,是由于他爱好写作。他在部队服役时,就曾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过作品。当时的报社领导得知他的写作能力后,“慧眼识珠”,申请把他调到报社工作。司玉笙说,刚当上新闻工作者,自己心里还是很忐忑的,担心干不好,对不起读者,玷污了“记者”这一在他心里神圣的名份。
于是,到报社工作以后,司玉笙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工作中向老新闻工作者请教,深入一线采访,对作品改了又改,力争作品里不出现遗漏和错误。他每天坚持写日记、记素材,采访笔记更是记了一本又一本。很好的文笔基础加上勤奋好学,他很快熟悉了业务,并逐渐成为报社采编战线上的骨干。司生笙采写的稿件和所做的版面及栏目见报后,受到读者的好评。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被提拔为商丘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对司生笙来说,“官”不是荣誉,是更大的压力和责任。他经常深思,写出一两件读者喜爱的作品不难,但怎么才能不断地写出读者喜爱的作品?
司玉笙说,他通过深思得出一个体会,就是要想让自己的作品有生命力,读者爱看,就要真实,深入一线,扑下身子去感触,把自己融入当时的情境中,从读者的视角去观察,用心书写普通人物身上凝聚着的时代感染力和传统美德。
司玉笙说,他于1992年夏天在原商丘县包公庙乡采访了一件舍己救人的事迹。尽管时隔30多年,他仍然会经常忆起。那篇新闻作品的标题是《永不凋谢的花朵》。那朵花,在他心中,一直盛开。
当时,报社接到一个线索,在包公庙乡,一位女孩为救一名落水儿童牺牲了。这个采访任务交给了司玉笙。接到任务后,司玉笙先作前期准备,即:事件本身有没有典型意义和新闻价值、会产生多大的社会效果、从何处下手采访为好等等。准备好后,他就“一竿子插到底”,搭个三轮车直接去了事件的发生地。进村后,他碰到村民说明了来意。很快,乡亲们就接二连三围了上来,向他诉说小兰英的事迹。
救人献身的女孩名叫江兰英,年仅12岁,生前是那个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亲切地喊她“小兰英”。小兰英在家里是最大的孩子,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妹妹,家境贫寒。小兰英很懂事,从小就知道为父母分忧,家务活、庄稼活都干。冬天小手经常冻出血口子,可她从来不让父母给她买雪花膏。小兰英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书包从来没换过,补了又补。就是这样一位小女孩,却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她把村里的一位60多岁的老人当亲奶奶,经常上门给老人洗衣做饭,冬天还给老人暖脚。提起小兰英,这位老人泣不成声。
掌握了这些材料后,司玉笙走进小兰英的家。那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家小院。坐在院里,司玉笙采访了小兰英的父母。他说,那不叫采访,叫感受。他把自己融进去,深深切切地感受普普通通的人家那种常有而不被人所注意的美德,感受那种蕴藏在悲痛之中的朴实。没有过多的语言,却有大义;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却有发自肺腑的动人之言。有一句话让司玉笙现场就流泪了,那是小兰英的母亲说的:“俺兰英走时,连一身新衣裳都没有啊!”
司玉笙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忽然觉得,在这位母亲面前,在一种力量面前,他是那么的渺小!他决意要去那条小河,那条造就悲剧而又显现人性崇高的小河。这时候,乡村干部闻讯赶了过来。他们说,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时间也不早了,该吃饭了。
司玉笙坚持去看那条小河。不,不,他不是去看那条河,他是去追寻小兰英最后的身影。
司玉笙和乡村干部一起到了河边。下午的阳光拂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问起当时的情景,谁也说不清;再问这一片水有多深,旁边的人都面面相觑。这时候,司玉笙将采访包一丢,开始脱衣服。周围的人都愣了,不知这记者冲动啥。其实,他们错了,司玉笙不是冲动,而是虔诚。在崇高的灵魂面前,作为记者,必须真实地去感受;在一个伟大的灵魂面前,作为记者,必须满怀虔诚。
采访回来后,司玉笙连夜赶写出3000多字的通讯,标题是《永不凋谢的花朵》,次日交给编辑编排。在付印前,校对老张一边校对一边掉泪。他说,这是他遇到的最难校对的一篇稿子。看着,眼睛模糊着。事后老张问司玉笙,这稿子咋写这么好?司玉笙说,这篇稿件是有很多眼泪在里面的,“你自己都不流泪,怎么能产生共鸣?你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能感动读者?”
当年度的河南省新闻奖,这篇稿子因为字数超限而“落选”,但这篇稿子获得的赞誉声,满耳都是。司玉笙说,写出好作品,获奖不获奖是次要的,读者的赞誉才是最高奖赏。
做好新闻工作的同时,司玉笙还坚持文学创作,他已经出版了9部个人文学专集,作品还多次被《读者》《小说月报》《作家文摘》《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和大学教材选用,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电视短剧拍摄。其中,小小说集《高等教育》被中国当代文学馆永久收藏。2002年,司玉笙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中国小小说星座”称号。现在,他还兼任着河南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自退休至今,司玉笙一直笔耕不辍,撰写的90余篇文学作品在全国各类文学杂志上发表并获奖。
作为一名老报人,司玉笙时刻关注着《商丘日报》的发展,对商丘日报社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由衷地感到高兴。他寄语报社年轻人,继承报社好传统,写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好作品。
图①:司玉笙(右)接受记者采访。本报融媒体记者 贾晶晶 摄
图②:司玉笙近照。
本报融媒体记者 贾晶晶 摄
图③:司玉笙在工作着。
(受访者供图)
本报融媒体记者 蒋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