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 >> 河南新闻

央媒观豫 | 河南:持续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2024-10-18 22:22:15 来源:农民日报

持续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河南“校地协同、站院联建”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又是播种时节,还是秋冬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自9月以来,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和省内农业科技专家、农技人员一起,投身广阔天地,奋战“三秋”大忙。

9月13日,禹州科技小院师生邀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来到河刘村,与当地农技人员一起调研玉米病害发生情况,了解当季采取的各项防控措施及其成效,确保玉米丰收、及时止损。

9月26日,新乡科技小院师生来到杨街村,为农户开展小麦播种和前期管理相关的技术培训,把秸秆的处理、土壤的翻耕,以及播种时如何提高小麦发芽率和成活率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措施,讲解得明明白白。同一天,兰考科技小院师生联手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在当地农技人员共同参与下,对许河乡弘农种植合作社的玉米百亩示范田进行测产和分析评估。

国庆节假期,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也顾不上休息。10月3日,杞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大蒜种植科普活动,科技小院的师生结合当地实际与科研成果,为蒜农培训示范了大蒜水肥药一体化的轻简化栽培技术。10月2日至5日,沁阳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在沁阳市农业农村局配合下,和当地农技人员一起完成了沁阳市全域耕地的土样采集工作。

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和河南部分县、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合作开展的这些活动,主要是源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实施的“校地协同、站院联建”基层农技推广模式创新项目。

该项目充分发挥河南各地农技推广网络健全、科技小院师生常驻一线的优势,双方合作建立推广团队,以服务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和乡村全面振兴为宗旨,聚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积极探索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和校地协作开展成果转化新路径,重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努力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力争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为河南粮食生产和农业农村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9月30日,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技推广总站、河南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受邀来到西平县,与当地67位种粮大户共同见证了河南省“校地协同、站院联建”基层农技推广西平示范基地玉米喜获丰收的场景。

该基地负责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群带领当地科技小院师生与农技推广人员,致力于推广玉米绿色高效种植集成技术。示范田采用高产玉米品种、导航单粒精播、滴水齐苗、精准化学调控、水肥一体按需精准供应、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不仅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也让参与的种粮大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对这些新技术充满了信心。在种粮大户现场见证下,专家们对“校地协同、站院联建”示范田进行了实地测产验收,联建示范田种植的玉米平均亩产达到829.5公斤。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负责人介绍,创新实施“校地协同、站院联建”基层农技推广模式创新试点工作,是河南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为乡村振兴强产业、聚人才、扬创新、惠民生的关键一招。

随着“校地协同、站院联建”基层农技推广模式创新项目的实施和试点建设推进,已逐渐探索形成了“一站、一院、一团队、一基地、一产业、一机制”的“六个一”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创新体系:

“一站”是指依托现有的区域乡镇农技站,能用则用,宜改则改,充分发挥其基础设施作用;“一院”是指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与市、县农业农村局紧密结合,共同构建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更好地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一团队”是指通过站院联手多方合作,聚焦当地乡村科技人才培养,逐步建成一支动态稳定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团队;“一基地”是指每个试点要联合当地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农业企业,建设一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起到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引领作用;“一产业”是指聚焦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在技术推广示范的同时引导开展品牌建设力争逐步形成一个新业态;“一机制”是指经过长期积累多方努力,逐步构建形成一个建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长效稳定机制,以科技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目前,河南省已经在建“校地协同、站院联建”基层农技推广模式创新试点15个。各地科技小院师生与基层农技人员配合密切,协同发力,围绕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积极履行农技推广体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指导服务、人员培训等职能任务,共同推动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进村入户到田,为稳粮保供、特优产业提质增效、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余向东)

微信图片编辑_2024101808055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