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 >> 商丘要闻

京九晚报原副总编辑张同德:

牢记责任 勿忘人民

2024-10-17 00:15:31 来源:商丘日报

  老报人张同德,曾任商丘日报农村部主任、评论部主任和京九晚报副总编辑等职务。近日记者对他进行采访,交谈过程中他说得最多的四个字是“勿忘人民”。

  “勿忘人民”是中国新闻界的杰出代表、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一生恪守的座右铭,是他从新闻实践经验中升华出的理论结晶,亦是他一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写照。

  张同德珍藏着一个破旧的采访本——这个采访本上有穆青亲笔写给他的四个大字“勿忘人民”。1984年8月调入正在筹备的商丘报社,在新闻采编一线一直干到退休,张同德这位与新华社社长穆青有着深厚渊源的新闻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秉承“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热爱新闻事业,牢记社会责任,在商丘日报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故事要从“老坚决”潘从正说起。1979年4月25日,新华社播发了穆青与陆拂为合写的长篇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并刊登在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详细记述了潘从正与风沙长期搏斗改变家乡面貌的事迹。自此,“老坚决”成为了豫东大地乃至全国的一种精神象征。

  1986年4月15日,张同德和商丘地委宣传部的李欣同志一起专访潘从正。在万庄去林场的坡路上,他们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一位身材消瘦、胡子雪白的老人,趴下身子,双膝着地,一只手用铲子支撑地面,另一只手拖着鼓囊囊的布袋,两眼紧盯着路中间的洼坑,艰难地爬着、爬着……他把布袋里的土倒进洼坑,用铲子拍了两下,又掉转身子,向路边的松土挪去。

  这位老人就是潘从正。潘从正的二儿子潘富修告诉他们,上个月穆青来时,父亲用手指比着说自己是一个普通农民,穆青已经来看过他四次了。穆青则说活到父亲这个岁数,还要再来四次。

  此后,张同德历经四年采访,饱含激情地写出了通讯《绿丝带结下的友情——记新华社社长穆青与宁陵农民潘从正的友谊》。这篇通讯获得全国林业好新闻一等奖、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河南省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1991年1月10日和1月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五楼办公室里,接受了张同德的两次单独采访。穆青深情地提起了宁陵农民、林业模范潘从正:“听到他去世,我是掉了泪的。潘从正勤劳、坚毅、质朴,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美德。”采访过程中,穆青提及农民的疾苦,眼中噙满了泪花。他历时一个多小时,详细讲述了他“勿忘人民”的思想。采访结束后,穆青在张同德的采访本上题词“勿忘人民”。

  从北京归来,张同德奋笔疾书,写出了《“勿忘人民”——访新华社社长穆青》一文,用特快挂号寄给了穆青。穆青逐字逐句逐标点地进行了修改。文章中穆青说,很多业绩都是群众创造的,记者的奉献在于发现并真实及时地把这些展现出来。他强调年轻人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不要只考虑成才,一心想奉献、关心热爱群众的人才能真正成才。

  穆青“勿忘人民”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张同德。他不仅用“勿忘人民”思想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还通过言传身教让更多年轻记者牢记“勿忘人民”;他在高校讲座时、在商丘日报通讯员培训班上,也在宣传穆青“勿忘人民”的思想,呼吁从事新闻写作的人以穆青为榜样,创作出更多有益于人民的优秀的新闻作品。

  张同德在《从穆青教我当记者感悟记者成长之路》一文中写道:“他影响了我的一生。回顾我的新闻经历,起初我是抱着成名成家的思想投入到新闻队伍中去的。1986年我踏着穆青的足迹初访‘老坚决’,亲眼目睹了85岁老人跪地修路、期盼穆青再访的细节,对怎样当好记者有了感性的认识。特别是1991年1月初次采访穆青及此后长达十多年与穆青断断续续的接触中,让我对怎样当好记者有了理性认识,开始有意识地向穆青学习,照着穆青那样做记者。”

  践行“勿忘人民”的思想,张同德牢记要为群众办实事。他在主持创办《商丘日报·农村版》期间,组织16次科技下乡,与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商丘日报·农村版》开办了《村头大喇叭》栏目和《致富金桥》版面,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刊登实用农业技术,让很多农民开阔了眼界、找到了致富途径。他还主动约请地区农科所专家,联合免费举办了土豆栽培技术培训班,近200名农民踊跃参加,其中睢阳区郭村镇的几名学员后来竟然成了远近闻名的“土豆大王”。《商丘日报·农村版》实施“新闻扶贫”的做法被《人民日报》刊文点名表扬。

  践行“勿忘人民”的思想,张同德树立了新闻精品意识。他以穆青为榜样,牢记自己的职责,以是否反映出党和政府的宣传方针、政策,是否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来检验自己的新闻作品。多年来,他深入生活,用心采访,曾住过宁陵县石桥、柘城县洪恩等乡村干部或农民的家,与人民群众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同时也让采访素材更加鲜活、丰满。他先后写出了《商丘市居民争相购买窝窝头》《国际扶贫会上的工作午餐》《情系任羊成》《行天御毒》等,作品屡获全国林业好新闻二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等。

  践行“勿忘人民”的思想,张同德勇于为群众鼓与呼。穆青一直主张把新闻媒介当成是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代表和喉舌,他提出的“应该增加一些报道问题的新闻”、提倡“贴近群众,加强热点报道”等一系列观点,都是在反映社会舆论,为人民群众鼓与呼。张同德在采访过程中,看到一些危害群众利益的事,敢于发声,通过新闻和“内参”的形式进行舆论监督。因为写舆论监督稿件,他曾在半夜接到威胁电话,也收到过邮寄来的子弹威吓,但他从未退缩。正是一篇篇舆论监督稿件和“内参”,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关注,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照着穆青那样做记者,张同德收获了很多。他自己采写的新闻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60篇次,被评为主任记者,并被授予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商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还被商丘师院等三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中央电视台2017年11月8日记者节特别节目,还特意文图并茂地讲述了他与新闻界老前辈穆青,红旗渠劳模任羊成,植树模范、“老坚决”潘从正之间的多次交往……

  “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工作的结晶,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张同德是“勿忘人民”思想的践行者、传递者、宣传者。

  2003年10月,穆青去世后,新华通讯社和郑州大学联合成立了穆青研究中心。2005年10月29日,张同德被聘为该研究中心研究员。2017年4月,在宁陵县召开的穆青与“老坚决”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张同德向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捐赠了穆青“勿忘人民”题词原件,以及经穆青亲笔修改的通讯《“勿忘人民”——访新华社社长穆青》原稿、他与穆青的合影等。他撰写的论文《从穆青教我当记者感悟记者成长之路》,写了多年来自己聆听、见证、践行穆青“勿忘人民”新闻观的感人经历与深刻感悟,他把这篇文章作为任教12个学年每学年的第一课予以讲授。

  张同德与穆青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勿忘人民”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它不仅是穆青作为一位人民记者的毕生追求,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干部、每一个记者的座右铭。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用一生践行“勿忘人民”的新闻工作者,深入群众,关注人民疾苦,为人民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勿忘人民”的深刻内涵。


本报融媒体记者 胡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