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派秋高气爽的景象中,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来了。数百年来,人们在这一日祭祀敬祖、登高祈福、赏秋游玩。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在演变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是最大的数字,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也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01 重阳溯源
我市民俗专家刘秀森说,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大半与祭祀相关。要么祭祀天地,要么祭祀先祖,比如清明、端午、冬至,还有现在局限于部分地区的寒食节、中元节。就算一些节日与节气相关,但随着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过节的仪式中也都会包括祭祖的内容,比如春节、上巳节。但在这众多传承几千年的节日中,独有一个节日发展到今日,为一个人群专享,这就是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那时人们对天象敬畏,认为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阳气旺盛,便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健康与丰收。随着岁月流转,重阳节逐渐融入更多文化元素与习俗,成为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传统节日里,重阳节是起源最早的节日之一,据传起始于上古,源自天象崇拜。上古时期,在缺乏科学认知的情况下,人们具有多元化原始崇拜,崇拜天地、山川、灵魂、自然生灵以及树木、火等。所以,人们朴素地相信,雨雪雷电都有神灵管辖,丰收歉收都是天定的。所以在上古时代,秋天农作物丰收之时会祭天、祭祖,以感谢天帝、祖先恩德。那时重阳节的含义还比较单一,是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据《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历法的制定,重阳节祭祀的日子就定在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因为古人认为,“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九九归真,一元肇始,是个吉祥的数字。
那为什么发展到后来,它会成为一个敬老的节日呢?
刘秀森说,首先就在于这个节日在九月初九,在民俗观念中“九”是最大数,又因为谐音,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在古代,因为物质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水平的低下,仅只有30多岁的平均寿命,所以才会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在所谓的康乾盛世,第一次举办千叟宴时,便是以65岁作为参加宴会的标准,后来还以60岁为标准。
更重要的,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孝文化的主线,以孝治国的理念贯穿两千多年,所以重阳节逐渐演变成一个敬老祈寿的节日也就不奇怪了。
02 重阳习俗
重阳节的全面普及是在秦统一后,三国时已有明确的“重阳节”称谓;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糅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很多节日都在这个阶段有了明确的定义、礼仪和风俗,重阳节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唐朝诗人写了大量的重阳诗,脍炙人口的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等。
这些诗句和典籍,让我们得以了解从古至今的重阳节习俗。有的习俗流传至今,比如登高。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还因为祭祀要建高台、山岳崇拜等原因,所以重阳要登高。很多诗人甚至直接将“登高”二字写在了重阳诗的标题里,比如王勃的《九日登高》,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等。
而一些已经失传的风俗,可能还在极个别区域内流传。比如插茱萸,古代重阳插茱萸的意义,与端午要插艾蒲一样,最初都是为了避邪、驱虫,因为重阳插的吴茱萸有止泻的功效,还被古人制作成香囊佩戴,后来就渐渐成了一种仪式。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就记有一则志怪小说,描述了重阳节这一习俗的来源,说是汝南一个叫桓景的人随费长房游学,有一年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里会有灾祸,最好全家人佩戴朱红色香囊,里面盛放茱萸,系在手臂上,去登高饮菊花酒,这样就可以避开灾祸了。”桓景赶紧照办,那天回家后,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全都暴死了。费长房说:看,它们替你挡了灾。从此后,大家都会在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饮酒,佩戴茱萸囊。
所以,古人诗中有很多关于茱萸的描写,比如最著名的就是“遍插茱萸少一人”,还有“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等。
03 登高赏秋
刘秀森说,在古人的观念中,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九九归真,一元肇始,万象更新。重阳节最早源自天象崇拜。虽说随着岁月变迁、时代变化,重阳节所代表的文化含义也发生着转变。但在当下,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佳节又重阳,此时秋光正好,气温宜人,正是登高的好天气。在古代文人墨客的重阳诗作中,大多都会写到登高、赏菊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在古代民间就有在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商丘人历来就有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但在商丘的城区附近,几乎没有什么高山。所以不愿出远门的居民们,去古城城墙上走一走,也是不错的选择。”刘秀森回忆,旧时重阳节的城墙附近可谓热闹非凡,卖凉粉的、卖锅盔的、卖素面的……大部分小摊贩都集中在城墙附近。
登高望远,其实也是为了一览秋光,因为秋季能见度高,重阳节就成了极好的赏秋之日。而对于忙碌的农家来说,这个时节也是“晒秋”的好日子。据悉,“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秋季是丰收的时节,而“晒秋”的出现,也蕴含着农家喜迎丰收的愉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