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秋燥、秋乏、秋愁“多事之秋”学会巧应对

2024-09-26 07:41:51 京九晚报

  “秋燥要多喝水”“全身乏力要加强户外运动”……秋燥、秋乏、秋愁等身体不适接踵而至,令人防不胜防。人和堂国医馆医生谢欣谕表示,在“多事之秋”,市民要学会巧应对。

  秋燥:细辨温凉,分而治之

  秋季天干物燥,人们常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喉咙不适等症状,即“秋燥”。

  在饮食上宜多吃白色食物,如雪梨、银耳、百合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缓解秋燥的作用。同时,适当食用一些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等,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有助于收敛肺气。

  秋季应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葱、姜、辣椒、花椒等,以免刺激肠胃,耗伤津液。

  秋乏:早睡早起,适当运动

  “入秋后,人体开始进行自我调整,各种生理功能渐趋平衡,但炎夏造成的消耗一时未能完全补偿。于是,不少人感到浑身疲软无力、精神疲惫、睡意连绵,食欲增强却又不易消化。这种现象在民间被称为‘秋乏’。”谢欣谕说。

  谢欣谕建议,缓解秋乏应从生活起居上进行调整,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切忌过劳;饮食上可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但注意不要大量食用难以消化的肉食,以免影响脾胃功能。

  秋愁:多晒太阳,放松心情

  秋分时节,万物萧落,人们难免产生悲伤情绪。应学会及时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可以多与朋友、家人交流,或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放松心情。

  要注意精神调养,设法提高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宁心安神,静心养气,保持良好心态,逐渐适应天气变化;多接受有益光照,在外多晒太阳;多接触大自然,多进行户外活动,享受户外活动的趣味,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

本报融媒体记者 刘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