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四平调:商丘戏曲热土诞生的稀有剧种

2024-09-13 08:00:23 商丘网-京九晚报

四平调《小包公》剧照

↑四平调现代剧《恩怨亲家》剧照

四平调《小包公》剧照

↑付梅(左二)在清华大学展演时接受采访

↑四平调《绣红旗》剧照

扫码观看  商丘戏曲热土诞生的稀有剧种

“今年以来,我们通过梁园区戏曲传承保护中心‘文化下乡’这种政府买单、群众受益的方式,已经演出100多场,这些演出多数在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咱们商丘号称‘戏窝子’,广大戏迷对四平调认可度高,群众的喜欢就是我们坚持传承、坚持创新的动力。”9月10日,国家级非遗商丘四平调传承人付梅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当选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她干劲满满。

从豫东花鼓到“四平调”

四平调,这一源自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带的稀有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四平调,是我国的稀有戏曲剧种之一,由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带的“花鼓”演变而成。花鼓原属说唱艺术,分东、南、西、北四路:东路称苏北花鼓,南路称砀山花鼓,西路称豫东花鼓,北路称山东花鼓。豫东花鼓以河南商丘为中心。豫东地区是方圆数百里知名的“戏窝子”,是豫剧传统流派豫东调与河南坠剧的发源地。四平调则是继清光绪年间的豫东花鼓艺人申怀德之后,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创造而成的。

“四平调艺术特色鲜明,其唱腔以‘四平八稳’著称,旋律委婉缠绵,华丽多姿,适合表达多样的情感。”付梅介绍道。在音乐结构上,四平调以板式变化体为主,以平板为主要曲调,运用戏曲音乐板式派生原则,派生出不同板式,使唱腔和节奏的变化甚为自由灵活。无论是多么复杂和不规则的唱词,四平调都能以其独特的音乐结构完美演绎。此外,四平调的旋律与二黄声腔相近,但又有其独特之处,如上下句的落音十分随意,这为四平调带来了更多的艺术表现空间。

四平调在传统戏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它不仅是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了地方戏曲的瑰宝。2006年5月20日,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其在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保护。

据《商丘文化志》记载,四平调最终定型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之初,四平调是由两人演出,男扮身挎花鼓,腰系彩绸;女扮古装粉面,头戴绣球,足踩高跷。两人边歌边舞,活泼风趣。由于四平调唱腔独特,形式灵活,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尤其在农村很受欢迎,在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带迅速唱响。随后,经过当时艺人的不断改进,摆脱了高跷、花鼓,男女艺人模仿戏剧化妆,穿戴戏剧服饰,并确定板腔、弦乐伴奏等,使得四平调摆脱了“干砸梆”说唱的原始状态,演化成为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形式。

“天下第一团”的荣耀与坚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文艺政策使四平调这一年轻剧种得到了扶植和发展。1950年,商丘市(朱集)人民政府接收了以邹玉振、王汉臣为首的四平调演出队伍,定名为商丘市人民剧团,成为四平调剧种的第一个官办剧团。

1956年,河南省举行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商丘四平调剧团演出的《陈三两爬堂》艺惊四座,并一举荣获演员一等奖(邹爱琴)、二等奖(王汉臣、张新奎),以及演出二等奖、导演三等奖(庞师彬)、剧本三等奖、音乐三等奖,大大提升了四平调在省内外戏曲界的知名度。

当时豫鲁苏皖周边地区也纷纷成立四平调剧团,并掀起了一股“女学邹爱琴、男学王汉臣”的热潮,最多的时候全国有30多个四平调剧团。在这种形势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平调迎来第一个高峰期,就像现在的网红歌曲一样,大人小孩都能来上一段,邹爱琴的《陈三两爬堂》、拜金荣的《小包公》等是其中的“顶流”,每到一地演出,可以说观者如堵、万人空巷。20世纪60年代初,《河南日报》以“铁脚剧团”之美称,赞誉坚持上山下乡、热心为基层服务的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并因其为四平调剧种的创始团而冠以“天下第一团”之称。

20世纪80年代,四平调传承和发展曾一度跌入低谷——剧团停演多年,演职人员大多改行,剧团办公楼甚至被改作他用。在其后多年不景气的情况下,1991年,付梅被分配到当时的商丘市四平调剧团,正式开启了她在四平调艺术领域的传承之旅。

付梅,这位出生在山东省曹县普通农民家庭的女子,自幼受母亲和姐姐影响,对戏曲艺术充满热爱。她12岁开始学艺,先后考入商丘市戏曲学校和河南省戏曲学校学习豫剧。面对剧团的困境,付梅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复兴四平调的重任。她师从邹爱琴、庞明珠、王凤云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四平调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艺术,并逐渐成长为剧团的中坚力量。在传承两位老师演唱艺术的同时,她融会四平调老艺人唱法,形成了唱腔明亮、委婉流畅、声情并茂、雅俗共赏的风格。

2002年,付梅被推举为剧团副团长(主持工作),她深知四平调传承的紧迫性,于是将退休的老艺术家返聘回团,积极争取演出机会,带领剧团克服重重困难,重新排演了《小包公》《回龙传》《三子之争》等经典剧目。演出的成功不仅让四平调重新回到了观众的视野,更激发了剧团成员们的信心和决心。随后,剧团又参加了各级戏曲比赛,屡获殊荣,四平调艺术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

特别是2002年,随着代表剧目《小包公》的成功复演,四平调剧种和拜金荣、庞明珠等一代演员重新获得了广大观众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赏,一跃进入艺术家的行列。以付梅、拜小荣、李力、徐富贵等为代表的青年演员担当起了四平调传承的重任,使这一濒危的戏曲剧种又有了新的希望。

把“铁脚剧团”精神传承

脱胎于民间花鼓戏的四平调从最初开始就与基层民众保持着亲密广泛的联系,长期奔波在民间演出,深入基层大众,被广大群众称为“铁脚剧团”。在创作内容上,四平调的经典剧目也一直是紧跟时代,来源于群众生活,雅俗共赏,在苏鲁豫皖拥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和许多传统剧种一样,四平调的传承困境也不外乎“人”与“财”的问题。为抢救这一本土稀有剧种,商丘市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也给予四平调这一剧种多方面的扶持和帮助。2004年,商丘四平调剧团第一次通过考试招收演员,政府给予编制,拨发工资,及时填补了人才缺口,至此“养人”、招人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平调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付梅的大徒弟孟艳也是自小耳濡目染,热爱戏曲艺术,最后通过招生考试成为一名四平调演员。在付梅的言传身教下,第五代传承人正在茁长成长,孟艳与其他几位同门分别在多个演出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迅速成长为四平调舞合上的新生代,并在省、市戏曲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演出后台候场的空闲,记者看到,这些新生代往往会拿出手机进行直播,业余时间也会上传一些短视频进行记录与分享,他们用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来宣传、推广四平调。

2023年,商丘市豫剧团与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合并为梁园区戏曲传承保护中心。本月初,他们远赴河北邯郸进行演出,豫剧搭配四平调的节目“套餐”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梁园区文化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园区戏曲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吕锋说:“我们采取‘一团一策’,在创作、演出、开展戏曲非遗传习教育、加强剧团制度建设和加强剧团人才对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将重视传统经典与原创排演作为剧团未来发展的两翼,有效增强剧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剧团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付梅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如今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演员,更是一位有担当、有情怀的戏曲传承人。谈到四平调的发展传承,付梅表示:“戏就得天天唱,只有唱下去,才有生命力,才能活下去。我们要继续发扬‘铁脚剧团’的精神,让四平调这个稀有剧种不再‘稀有’,让老百姓能常看、爱看,在继承发扬传统剧目的同时,更多地创作一些紧跟时代、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作品。”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四平调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文/记者 司鹤欣 图/记者 贾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