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 正文

文雅台上说孔子

2024-09-06 01:06:32 商丘网-商丘日报

▲位于商丘古城城湖中的文雅台。  ◀文雅台内景。 记者 邢栋 摄

三百里梁苑有“七台八景”,“七台”之一为文雅台。相传孔子曾在此处带领学生习礼,梁孝王刘武常与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文人雅士在此吟诗作赋。文雅台历经两千多年,依旧绽放异彩。

一、薄暮时分重访文雅台

文雅台我到过多次,无论是旧况还是新景,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吸引我走近它,静听它的呼吸,默察它的传承。

2024年7月13日,我陪朋友探访古梁苑中的一些景点,当天最后一站,我又一次来到位于商丘古城城湖中的文雅台时,已是薄暮时分。

现在的文雅台,是最近几年在原址上修复的,不仅保持了原来的风貌,比如大门里的砖墙依然是原来的墙基,旧砖还在使用,而且增建了文雅亭和其他一些设施,院内外广植绿草、树木,是一个休闲娱乐、访古问史的好去处。

文雅台四周建有道路,再靠外便是四面环绕的城湖。文雅台距离商丘古城东城墙直线距离约有300米,西南200米处便是闻名中外的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北面400米处是月老祠,那位为天下有情人牵线搭桥、成就人间婚姻的月老塑像,就站立在月老祠的最南端。

站在文雅台大门口,向西望着接近暮色中的烟波浩渺的城湖水和“掉进”古城墙中的一抹夕阳,我的心绪再次回到了两千多年前那个波澜壮阔、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回到了那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回到了我敬仰的孔子身边。

二、孔子是一个旅行家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谈到孔子时说:“仲尼,一旅人也。”由于顾炎武本人也走了很多很远的路,所以他很懂孔子,没有说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文献整理家之类,而说孔子在本性上只是一个旅行家。今天看来,顾炎武对孔子的这种看法是符合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真实情况的。

孔子从55岁开始,离开妻子和儿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直到68岁时才回到鲁国。因此,说孔子是一个旅行家,是可以的。

当然,孔子的旅行并不轻松,甚至险些丧送性命。路上不仅“在陈断粮”“被困于匡”,而且在回到鲁国的前一年,一直等待他回家的妻子去世了;回到鲁国的第二年,他的儿子孔鲤去世了;又过了一年,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也去世了;再一年,子路和司马耕也去世了。身边人的相继离去,对孔子的打击可想而知。这之后,孔子一方面继续给学生讲课,一方面埋首致力于整理中国古典文献,直到73岁时去世,再也没有背行囊,再也没有去旅行。

这里的问题是,孔子为什么要旅行?为什么要周游列国?今天看来,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一是为了“求仕”,二是为了“行道”,即要求做官,然后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推行他“仁政德治”的主张,或者让统治者采纳并推行他的主张。他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等大小六个国家,主要停留地点是卫、陈两国。孔子周游列国,列国都给予他很高的待遇,也都认为他的主张很好,但就是没有人采纳,因为他的主张太高了,实践起来太难了。所以,他处处碰壁,甚至还发生了一些危险。应该说,这是历史上所有热心救世、积极出世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

三、孔子的祖籍在夏邑县

孔子在宣传和推行自己政治理想的行程中,有今天的商丘一站,他来商丘的目的是回乡祭祖,尽管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但他的足迹却具有象征的意义,很值得一书。

孔子出生在鲁国的曲阜,但孔子的祖先是创造了灿烂文化的商朝人,后来又在周朝时期建立了宋国。孔子自己曾说“而丘也,殷人也”。孔子的老家在今天的夏邑县,孔子的五代祖木金父避祸迁鲁。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回乡,在今天的夏邑县修建了“孔子还乡祠”。清朝道光二十年《夏邑县志》记载,夏邑知县孔繁洁说:“夏邑有还乡祠,祀我祖至圣先师,祀之所自始,前碑尽之矣。余自幼读书,时考其世系,知我祖发祥于鲁,实肇基于宋。夏邑在宋地,先代世为宋卿,食采于斯,此省墓还乡之所由来欤!故后人建祠以祀之。”道光二十一年夏邑知县陈诒枢在《重修还乡四代祠记》中说:“夏邑古宋地,而孔氏之采邑在焉,食采于斯,亦卜兆于斯,孔子还乡省墓,盖数数矣。”“采”,即采邑,是说夏邑是孔氏的采邑(俸禄之地)。

孔子是宋国的建立者宋微子启之后,孔子的父亲名叔梁纥,叔梁纥的父亲叫伯夏,伯夏的父亲名孔防叔,孔防叔的父亲名睪夷,睪夷的父亲名木金父,木金父的父亲叫孔父嘉。就是这个孔父嘉在宋国遇难,他的儿子木金父避祸迁鲁。

宋国在周初封国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与卫、鲁、齐、晋、燕等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宋国是一个公族执政的国家,强宗大族擅权,国家政权始终为华、乐、向、皇、鱼等大族所把持。华、乐、皇、老等族是宋戴公的后代,向、鱼、鳞、荡等族是宋桓公的后代,势力都很煊赫,合称“戴桓之族”。“戴四族”中,华族代表人物有太宰华督、右师华元,乐族代表人物有乐术、乐吕、乐大心、乐豫、乐喜,皇族代表人物有皇喜、皇父充石、皇瑗,老族代表人物有老佐;“桓四族”中向族代表人物有向戌、向带、向宁、向为人,鱼族代表人物有公子目夷(司马子鱼)、左师鱼石,鳞族代表人物有少司寇鳞朱,荡族代表人物有司城荡忌诸、大司马荡虺、荡泽等。这些代表人物在宋国势力强大,都曾一时叱咤风云。

由于公族执政,导致宋国内乱频发,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华父督杀孔父嘉事件。华父督是宋戴公的孙子,是当时宋国的太宰,孔父嘉是正考父之子,是当时宋国的大司马,两人都是宋国的大臣,一个分管政事,一个分管军事。据《左传·桓公元年》记载,有一天,华父督在路上遇见了孔父嘉的妻子,由于孔父嘉的妻子长得既漂亮又有几分妖艳(“美而艳”),使得华父督很是垂涎,起了邪心。于是在第二年的春天,华父督杀死了孔父嘉,并将其妻子据为己有。宋国的国君宋殇公大为震怒,欲治罪华父督。“公怒,督惧”,华父督于是先下手为强,又杀死了宋殇公,将居住在郑国的宋穆公的儿子(名字叫冯)迎回宋国,立为国君,是为宋庄公。华族势力的强大由此可见一斑。

孔父嘉被杀,妻子被夺,这是宋国内乱事件中一个极不光彩的事件,也是孔子祖先的一项屈辱。由于华氏势力强大,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不敢在宋国继续生活下去,于是避祸迁到了鲁国。

四、孔子与文雅台

孔子从55岁那年,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从鲁国出发,向西走,到了邻国卫国,在卫国约5年时间。之后向南拐,到了曹国,曹国没有接待他。孔子本想到陈国去,但目的地又不甚明确,于是先来到了宋国。孔子在宋国,也是非常难堪,这里有一件事情值得一说。

宋国非但没有接待孔子,而且宋国的大夫司马桓魋还想杀害他。

孔子带领弟子在一棵大树下习礼,司马桓魋命人将树砍倒,孔子险遭不测。原因是司马桓魋为自己造了一口石头棺材,花了三年时间还没有完成。孔子听说后,就批评说:“像这样浪费,死了倒不如快些烂掉好些!”(《礼记·檀弓上》:“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此话传到了司马桓魋的耳朵里,被激怒的司马桓魋要加害于孔子。

关于孔子当时的态度,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孔子吓得不轻,赶紧换了身衣服,又化了妆,逃离宋国,历史上叫作“微服过宋”。

二是说孔子非但不害怕,还说他是来祭祖和宣传仁政德治的,他的德行是天赋的,司马桓魋是奈何不了他的,《史记·孔子世家》也有同样的记载。孔子离开曹国,到达宋国,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离开了,他的弟子说:“快跑吧,要不然,桓魋赶上来,可就麻烦了!”孔子说:“慌什么。我的品德是上天所赋予的,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是孔子在宋国值得一说的大事。

面对威胁,孔子相当自信。他认为,自己怀仁行德,自有上天护佑,坏人对自己是无可奈何的。孔子的这句话看似不合逻辑,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孔子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仁者无畏”。所谓仁者,是具有博大情怀的善者,他们有着崇高的美德,悲天悯人,泛爱大众,行为处事无不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有时候,为了民众或他人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这样的人,所到之处,受到人民的真诚欢迎和衷心拥戴。不要说他们很难遇到困境,即便真的遇到危险,也会有很多人出来帮助他们,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他们。因而,这样的仁者往往能够逢凶化吉。孔子不仅是个仁者,更是一个智者,他深明其中的道理,所以面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

五、余韵流长

有时我在想,宋国真是了不起,因为这里是孔子的祖居之地,是庄子、墨子、惠子、文子的故里,老子故里在今天的鹿邑县,距此也不远,而且历史上还曾经属于商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道家、墨家、名家等也都产生于此。

如此众多的文化现象为什么会集中诞生在这块土地上呢?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礼坏乐崩的时代,这个时代引发了政治上特别是思想上的变革;有人说这个时代有比较宽松的话语环境,可以“百家争鸣”,是说这是一个需要大师同时也产生了大师的时代。除此而外,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些先贤们都是殷商的后裔。殷商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众所周知,商代的文化在当时的世界是十分先进的,当然也是十分辉煌的。周灭商后,周初的文化远低于商,但商的遗民在政治上是被统治者,没有政治地位,也正由此,他们才竭力保持和发扬在思想文化上的先进性和独立性,殷商先进的思想文化传统经过与春秋战国动荡时代的碰撞,于是放出了灿烂的火花,于是有了以商丘大地为中心所产生的百家争鸣文化,有了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华圣人文化圈”,而这个“文化圈”的核心和圆点就是商丘。

还有,就是宋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宋国地处中原,气候温暖,土质疏松,易于耕作,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宋国位于各诸侯国之间,境内河流纵横,有睢水、获水、汳水、泓水等河流,有被称为“九薮”之一的孟渚泽,交通便利,便于人们往来,宋国的大外交家华元和向戌在宋国举办了多次国际和平大会——弭兵会议,如在位于今天民权县的葵丘举行的葵丘会盟,都充分说明了宋国的优势所在。

孔子的足迹带给商丘的不仅仅是回乡祭祖,不仅仅是还乡祠和文雅台的风雨剥蚀与历代修葺,更重要的是儒家文化的生成、传播和发展,以及与道家文化、墨家文化、名家文化的相互辉映、协调融合,并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源于商丘,又影响着商丘、滋润着商丘,使商丘承古开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永恒的精神动力。

汉朝建立后,在商丘建立梁国,先是以山东定陶为都城,后又迁到今天的睢阳。梁孝王刘武时,因其在平定“七国之乱”中有功,得到了西汉政府的很多赏赐,刘武于是筑梁苑,大建宫室园囿。因为孔子曾经带领学生在此习礼,刘武又常与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遂有文雅台之称。

随着商丘古城的保护性修复,文雅台也换了新颜,拆迁了周围的民居,渐渐从芦苇深处逐步展露在一池碧绿的城湖中。这一处院落,有着巨大的精神引力,无论是春末夏初还是秋雨冬雪,都有文人雅士慕名而来,虽不是车毂相击,游人如织,但也是络绎不绝,逶迤而行,来此或瞻仰凭吊,吟诗弄文,或观花赏月,倚水觅香,或携人同游,把酒问天,以拥抱人生的浪漫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