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区:绿色发展普惠民生福祉

2024-08-22 08:11:44 来源:商丘日报

风景宜人的汉梁文化公园。  本报融媒体记者 崔 坤 摄

一对新人在城市绿地拍摄婚纱照。  本报融媒体记者 邵群峰 摄

游客在李口镇两河湾湾紫藤园赏花游玩。  本报融媒体记者 邵群峰 摄

临河店镇贾楼村绿意正浓。本报融媒体记者 邵群峰 摄

蓝天白云下的商丘古城。  本报融媒体记者 崔 坤 摄

扫码看视频

初秋时节,万物荣华。

街头游园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浩渺河湖秀水长清,岸绿景美;乡间田野碧空如洗,满目葱茏……8月的睢阳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发,一幅辽阔壮美的生态画卷舒展开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睢阳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基础保障。

以水为脉 治水兴水描绘秀美画卷

一阵微风吹过,商丘古城城湖岸边垂柳拂堤,芦苇轻摇,荷叶微荡,清澈的湖水泛起阵阵涟漪。成群的水鸟或悠然戏水,或迁飞游弋,与亲水观花、闻香赏景的游客以及巍然屹立的古城楼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卷。

“前些年,谁能想到古城周边的环境能变恁好?以前哪能像现在坐在湖边纳凉看景?味大,坐不住!”正在东城门外万寿桥连廊下与人闲聊的王振国老人感慨,“你看,城外除了城湖就是绿化,风景跟画一样。”

水是一座城市的命脉与灵魂。对于被誉为“漂浮在水面上的绝版古城”的商丘古城而言,城湖更是。

然而,历史更迭,兴衰交替,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商丘古城城湖逐渐被蚕食、被污染,城湖面积仅存千余亩。

为了恢复古城鼎盛时期8000亩城湖的壮美景观,还原古城完整的“城、池、郭”三位一体完美格局,2017年,睢阳区启动城湖清淤疏浚扩容工程,全力推进城湖综合治理和生态重塑。

坚持立法为先,实施“湖城共治”,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一个植被丰富、生态优美、充满自然生机和人文和谐的湖滨风光地带展现在世人面前。2022年,古城城湖被评为首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目前,作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商丘古城城湖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蓄水能力从220万立方米增加到1260万立方米,城湖区域增加绿地面积3330亩,林草覆盖率95%以上。

随着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商丘古城湖区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成为约150种鸟类的天然栖息地,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也频频现身于此。

湖水更清了,湖畔更绿了,古城更美了,良好的生态不断释放“绿色红利”,现在的商丘古城“近悦远来”魅力四溢,不仅成为我市重要的水生态涵养地和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地、打卡地,也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古城城湖的成功治理,只是睢阳区建设幸福河湖的缩影。

近年来,睢阳区以逐步实现河湖贯通、水系相连、水清岸绿为目标,持续深化“河长+”工作机制,以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全区29条市、区级河长负责河流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愿景逐步走进现实。

以绿为韵 添景植绿提升城乡颜值

8月21日,归德路与华商大道交叉口处的民馨公园里一派繁忙景象,公园大门、园区道路、运动场、养护房等正在加紧施工,路灯及监控等也正在安装。

“截至目前,民馨公园的水系、栈道、凉亭、大型乔灌木、草坪和土山等项目已经完成,部分绿植等气候合适时再进行补栽。”睢阳区园林局局长孟涛说,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将加快施工进度,力争今年国庆节前后实现大部分园区对外开放。

正在提升改造的民馨公园,只是睢阳区精心打造的公园绿地当中的一个。

近年来,睢阳区坚持把绿色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以“金角银边见缝插绿、服务居民健身休闲”为重点,逐年推进城市绿化扩面增量、提档升级,努力打造“颜值”更高、“气质”更佳的睢阳城区,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绿色福祉。

感性的描述终究说不出城市增绿添美的细微变化,但数据可以。

近年来,睢阳区先后新建、提升公园绿地91个,绿化道路87条,绿地总面积达4551.87公顷,绿化覆盖率4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1.32平方米。

如今的睢阳城区,绿化总量持续增加,绿化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道路两旁、居民小区、公园绿地里,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遍布城区的各个公园绿地已成为有生活、有生机的城市舞台。

绿意正浓的不止有城区,还有全区13个农业乡镇。

临河店镇大沙河乡村旅游经济带串珠成链,沿河带动“百果之乡”大杨堂村、“石榴小镇”贾楼村等8个村,形成了绵延5公里的林果产业带;位于李口镇的两河湾湾紫藤园里,数万株紫藤蔚然成景,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近年来,睢阳区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坚持人居环境改善与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同步推进,自2018年以来共完成造林2.3738万亩,打造李口镇前苗村、郭村镇沈梅村等5个国家级森林乡村和闫集镇张菜园村、冯桥镇刘大庄村等73个市县级森林乡村,建成“千村增绿”示范村52个。

截至目前,全区已创建“四美乡村”90个、“美丽小镇”13个、“五美庭院”8.3万户,越来越多的乡村实现由“净起来、绿起来”到“美起来、亮起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以人为本 逐绿而行共建美好家园

每天处理2000吨生活垃圾,却闻不到一丝令人生厌的臭味。

走进商丘市静脉产业园商丘中电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厂区,仿佛置身于一座精致的园林之中,各种绿化苗木郁郁葱葱,绿草成茵,花香阵阵,曲径通幽,长廊迂回,整个园区十分安静。

隔着巨大的防爆玻璃,只见30多米深的垃圾库上方,巨大的垃圾吊在行车的带动下缓缓移动。到达指定位置后,垃圾吊一下抓起约8吨重的垃圾,然后送至焚烧炉前的料斗内,再投进炉膛进行燃烧发电。

“目前,商丘市三区和虞城县的生活垃圾都送到了这里。在这儿,垃圾也能变废为宝。”商丘中电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新达说,“我们采用的是目前世界先进的机械炉排炉焚烧工艺,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等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

商丘中电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拥有4条日处理生活垃圾600吨的焚烧线,目前每天接收生活垃圾约2000吨,日发电量约73万千瓦时,基本可以满足城市25万户居民生活用电。截至7月底,今年已累计发电1.5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4.7万吨,减少燃煤碳排放约12万吨,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商丘中电环保发电项目自2020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以来,我市中心城区的生活垃圾处理逐步实现零填埋,并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有效促进了城市文明和绿色发展。

据了解,位于睢阳区郭村镇的商丘市静脉产业园主要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医疗垃圾处理、工业废弃物处理、建筑垃圾处置、废旧轮胎综合处置等项目,目前已有4家企业入驻。

近年来,睢阳区在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同时,坚持以“双碳”目标为导向,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同时,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扎实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引导全区人民自觉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营造绿色、整洁、美好的生活环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睢阳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蓝天常在、碧水长流,全民生态共建、生态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绿色日益成为睢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澎湃动能。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在逐绿而行的新征程上,睢阳人民许下铮铮誓言,坚决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为把睢阳大地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记者手记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天蓝水清、鸟飞鱼跃。

生活在睢阳区,无时无刻不感受着这里优美的环境和生态,纯天然、无滤镜的美景大片随处可见。

美好的生活从来不止在于经济,还在于舒适的人居环境、普惠的生态产品。近年来,睢阳区坚持把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突出位置,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逐绿而行,为民而生。睢阳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奋力书写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答卷”。

大美睢阳,过往可赞,未来可期。



本报融媒体记者 邵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