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厚植生态打造“绿色名片”

2024-08-22 08:11:25 来源:商丘日报

①  ②  ③  ④

⑥  ⑤

绿水清澈,空气清新,在蓝天白云下感受柘城县秋高气爽的清朗,于生态文明中体验柘城县人民享受绿色发展的幸福。

8月16日,商丘日报“壮丽75 年·奋斗史诗 复兴伟力”主题采访组走进柘城县,满怀期待地开启了一场关于生态建设的探访。采访组成员下高速公路后直奔容湖国家湿地公园,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鸟儿欢快的歌声似乎在为这片土地的生态之美欢呼喝彩,瞬间赶走了压抑在心头的初秋闷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柘城县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持续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净污水、治大气、护林木,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奋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生态新柘城。

绿色好生态 引得百鸟来

鸟儿不作语,却懂生态好。

在容湖国家湿地公园,成群的震旦鸦雀、白鹭、黑翅长腿鹬等在此安家、栖息、觅食。它们时而在芦苇丛里翩飞起舞,时而掠水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震旦鸦雀被誉为“鸟中大熊猫”,是全球性濒危鸟类。随着容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升级,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震旦鸦雀也连年增多,近年来甚至出现了震旦鸦雀群。震旦鸦雀能在柘城县栖息、繁育后代,无疑是柘城县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力例证。正在容湖国家湿地公园散步的居民陈向阳表示:“自从知道它们是全球性濒危鸟类后,很多柘城人看到它们都小心翼翼,生怕它们受了惊吓,我们一定会好好保护它们,为它们创造更适宜的生态环境。”

据了解,柘城县容湖风景区管理中心建立了日常巡逻队伍和应急处置机制,为鸟类栖息提供了安全舒适的自然环境。目前,容湖国家湿地公园共有鸟类188种,其中,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25种。

“为了给珍稀鸟类提供更好的栖息生活环境,今年我们又新设防腐松木材质木桩150多个。目前,景区内停留的有震旦鸦雀、苍鹭、夜鹭、白鹭、黑翅长腿鹬等10多种珍贵鸟类,我们一定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湿地动物资源。”柘城县容湖风景区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生态结硕果 城乡展新颜

这是最令柘城县人民感到自豪的荣誉:2023年,容湖风景区被授予第六批河南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容湖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水是万物之源,更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居住环境。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见证了柘城县治河、治水、治城一体推进的决心和毅力。同时,为加强扬尘治理,改善空气质量,柘城县环保部门与市容部门密切配合,持续开展城市清洁行动。通过实施城区道路网格化保洁管理,加大城区洒水保洁力度,实现了地毯式吸尘、机械化清扫、分时段清洗、全方位洒水、精细化保洁,并将保洁范围延伸至城乡接合部区域。如今,全县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已达到90%以上,有效减少了扬尘污染。

柘城县城市绿道系统的构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完善容湖绿道、容北公园绿道,启动惠济河城市绿道建设,建成区绿道总长度突破24.65公里,万人拥有绿道长度突破1.08公里,城市绿道慢行系统初步构建,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不仅如此,在推进林荫道路和绿化达标道路建设方面,柘城县也下足了功夫。目前,全县建成区林荫道路有36条,城市林荫路覆盖率70.08%;绿化达标道路50条,其中省级绿化达标道路16条,新创丹阳大道等3条省级绿化达标道路,道路绿化达标率83.31%。

在柘城县污水处理厂,一个个循环工作的污水处理池正在高效运作。目前,柘城县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2023年,柘城县污水处理厂累计处理水量1392.9万吨,日均处理水量3.81万吨,同比增加7.3%,达到设计负荷的95.25%。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据商丘市生态环境局柘城分局公开资料显示,柘城县2023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完成优良天数246天,全年PM10平均浓度为88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综合污染指数4.605。

废料巧发电 环保又增收

坐落于柘城县朱襄镇的光大城乡再生能源(柘城)有限公司,总占地面积187.7 亩,由中国光大环境有限公司出资建设。

光大城乡再生能源(柘城)有限公司由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组成,将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与垃圾焚烧项目融为一体建设运营,统筹处理农林废弃物及城镇生活垃圾,打破了国内生物质和垃圾焚烧发电分开建设的固有思维,实现垃圾焚烧发电与生物质发电“一站式”处理。

来到该公司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垃圾仓,采访组了解到,柘城县人民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全部被送到了这里,经过发酵后进行焚烧发电。不身临其境,你就感受不到这个垃圾仓内的“垃圾桶”有多大,垃圾仓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它深26米,相当于10层楼高,可以容纳8000吨垃圾,每天可消耗400吨垃圾。”

不只日常的生活垃圾,每到麦收时节,打捆好的秸秆会从柘城县各个乡(镇)源源不断地被运送过来。秸秆在锅炉内经过焚烧处理后,转化为千家万户需要的电力。光大城乡再生能源(柘城)有限公司燃料供应部负责人姜广谦告诉记者:“小麦秸秆是优质的发电燃料,2吨小麦秸秆的热值相当于1吨标准煤。”

秸秆作为一种低碳燃料,硫含量和灰含量均比目前大量使用的煤炭低,是一种较为清洁的燃料。秸秆发电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朱襄镇一位农民说:“自从光大城乡再生能源(柘城)有限公司收秸秆以后,农业生产的垃圾成了‘抢手货’,老百姓一亩地还能多收入二三十块钱。”

如今,光大城乡再生能源(柘城)有限公司将柘城县的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变为发电燃料,就地取材,变“废”为电,既解决了秸秆的问题,又源源不断地产生电能。据了解,该公司每年可处理秸秆等农林废弃物30万吨、生活垃圾14.6万吨,发出绿色电力2.8亿千瓦时。

柘城县正凭着坚定的生态建设决心和扎实的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攻坚战,在厚植绿色发展底色的同时,为广大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记者手记

每次到柘城县采访,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

看着柘城县的历史资料,回想数十年前的生态环境样貌,再对比如今的绿色生态柘城新颜,令人感觉恍若隔世。今天柘城县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正是该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坚定脚步的铿锵回音。

从容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熠熠生辉,到城乡环境的活力四射,再到生物多样性的贴心保护,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柘城县。从扬尘治理到绿道构建,从污水处理到垃圾焚烧发电,又让我们看到了柘城县绿色发展的高质量。

柘城县的生态建设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这背后是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努力的成果。看城乡、进工厂、钻绿林,在柘城县的采访过程中,记者能真切感受到人们对生态的热爱与自豪。

记者采访结束离开柘城县之时,蓝天白云下成群的鸟儿在飞舞鸣叫,犹如欢快的生态乐章在鸣奏。

图片说明

①栖息在容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鸟中熊猫”震旦鸦雀。    马学贤 摄

②移步皆是绿,市民在家门口的公园内休闲娱乐。        马学贤 摄

③鹭鸟在容湖国家湿地公园候鸟保育区内自由自在地飞翔。张子斌 摄

④朱襄镇境内太平沟两岸景色优美。                    张超 摄

⑤市民在容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栈道上漫步。            张子斌 摄

⑥引江济淮工程——柘城县七里桥水库。                张超 摄


本报融媒体记者 高会鹏 张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