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归德卫”往事
商丘古城大隅首和小隅首两个路口之间路西的地方,俗称“卫里头”或“胃里头”,这个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地方其实是明代“归德卫”旧址。归德卫指挥使署驻商丘古城大隅首西,有指挥使1人、指挥同知2人、指挥佥事4人。卫辖前、后、左、中、右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所设千户1人,辖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
清代、民国以后,废弃,称为“废归德卫”,俗称“卫里头”或“胃里头”,此处成为古城内的一个集市。上世纪80年代建成名为“归德府商品大世界”的小商品市场,里面有百货摊、布匹摊、日用杂货店等众多商户,热闹一时。
元末明初,中原地区经过长期的战乱,田地荒芜,政府户籍所剩无几。为了尽快恢复战争的创伤,明初政府不断迁民至此,并建立里甲、设立卫所、实施军屯。当大量的军事屯田开垦出来之后,能去管理这些屯田的是明代庞大的地方军事系统,即卫所。
明代统兵机构,除兵部外,另有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分领京内外都司、卫所。凡属交通枢纽、位置重要的城镇设卫。
明初在今商丘区域内设有归德卫、睢阳卫两处卫所。其中,归德卫设立在归德州(后为归德府)治所,即今商丘古城,洪武初年,即设归德卫,隶河南都司,后因归德位居要冲,归德卫直隶中军都督府;睢阳卫设于睢州(今睢县),初隶南京,景泰初始隶河南都司。
据清乾隆《归德志》卷三十一《武备略》记载,归德卫的官军数量总额比睢阳卫稍多,约为士兵的十分之一。其实除这些额设官军外,随军前来归德地区进行军事屯田活动的还有这些官军的家人和随从。他们共同组成了明初归德地区军事屯田活动中的军事移民,并进一步稳定下来,代代相传,即明代的军户。众所周知,明代的军户与民户不同,他们分别隶属于卫所与州县。在州县系统中,里甲户籍要负担里甲正役和杂泛差役;在卫所系统中,军户的职责在于承担军役,由所在卫所进行直接管理。由于明代的统治政策要求不同户籍的人世代为政府服务,军户也不例外,一旦被收归军籍,便世代从其业,永不得改籍。
驻扎在军事屯田的军户,一方面承担着来自国家军事上的义务,另一方面他们的存在必须以一定的土地为支撑。所以自明初以来,国家即按固定的比例来给军户们分配土地,供他们耕种,明代军户在承担军役的同时还要向国家交税,主要是其屯田要上交的赋税即“屯田籽粒”。据《明史》卷七十七《食货志一》记载:“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陆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军事屯田的赋税缴纳标准在朱元璋时期就有规定“亩税一斗”,并成为明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清乾隆《归德志》记载:“马步兵共一千五百四十三名,内有马四十二匹,巡捕军丁三十名,巡盐兵丁二十名,局匠七十三名,军需料丁七十三名,递解军丁四十八名,四门守门军丁一百八十六名,看监军四十八名。”
明朝卫所军士的来源,基本上有四种途径。据《明史》第90卷《兵志二》载:“卫所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从征军,即原来的农民起义军及反元群雄各部的战士。归附军,即投降的元军部队。谪发军,即因犯罪而被罚充军役的官吏和军民,亦称为恩军或长生军。除上述三种外,第四种是垛集军,即由全国各地征平民所充之军,这是卫所军士的主要来源,如全国各地一样,明代归德府地区卫所的军户主要来自垛集军,当然也有少部分的从征军。明初归德的户籍构成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民户,二是军户,此外还有寄庄、校尉、力士、医户、匠户等。
值得注意的是,商丘八大家中,沈家、侯家等原来均为归德卫军户。沈家原籍江苏昆山、侯家原籍河南开封,奉诏以军籍隶属归德卫,后世遂为归德商丘人。归德卫大批卫所军户的后代经由科举入仕,逐渐形成了以士绅为中心的世家大族。
“归德卫”是商丘古城很重要的一段历史,见证了古城的沧桑变迁。
本报融媒体记者 白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