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 正文

在夜晚听见了夜莺

——读傅小平《夜莺复调》有感

2024-08-09 08:04:12 京九晚报

  文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故事,那些充满智慧的思考和言说,会像夜莺歌声般在文学史上留下独特的印记。而至于无数个普普通通的你我,最大的冀望或许是“在一个夜晚听过夜莺”,无论是听懂夜莺歌声的明媚,还是自以为听懂歌里的深意,那一声声低吟浅唱的夜莺复调,总会在心灵天空留下翅膀划过的痕迹。

  傅小平的《夜莺复调》是一本当代文学对谈录。他作为一位“思考者、提问者、对话者”,针对2009年到2020年间文学思潮的浪花飞溅,与白先勇、罗伟章、哈金、梁鸿、徐则臣、余泽民、于坚、宁肯、张清华等100余位作家、评论家、文化学者进行对话。围绕史诗品格、神话传统、现实主义、科幻叙事、网络文学等文学母题和思潮,不同观点的碰撞争锋,不同声部的齐奏鸣,不同思想的交织叠加,呈现出更为细致、全面的文学现象、社会思考和人文反思,并为当代文学演进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文学理论家雷内·韦勒克在《批评的概念》一书中写道:“艺术避免不了与社会现实打交道,无论如何艺术都是当下现实的一种反应。”文学不是孤立静止的单一存在,而是既紧跟时代嬗变又能“出乎其外”,且保持独立清醒的时代审视。每件引人关注和思考的文学事件的背后,都镌刻着或深或浅的时代烙印,也体现着文学思潮的悄然变化。曾引发全国范围讨论的“韩寒现象”,掀起过一场“80后”写作的风暴,也引起了青春写手投身办杂志的热潮。针对这一现象,对谈者有人认为“80后”作家“希望有自己的文学阵地,做一些新质的文学的推动,是很正常的事”,但所办刊物可能很难提供自我的警醒和外在规约,有可能导致青春期无限延长。也有人认为时代读物有其独特的作用,青春读物常常也会变成经典,我们要多些期待,因为青春文学是创造力的代名词。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热议,书中收录了《“莫言热”背后,如何确立当代文学价值》和《今天,如何重塑“文学中国”?》。两篇文稿都是以莫言获奖为引,所谈的话题却渗入到文学肌理内部,如莫言获奖会推动中国文学更好地融入世界,但并非对中国当下文化和社会现实的由衷的接纳和认同;也在引发思考,该如何在辩证思维中理解何谓“文学中国”和如何建构“文学中国”?

  身处一个前所未有之变局的时代里,文学创作该如何回应这个变革时代呢?有人认为非虚构远比虚构更适合这个时代,也有人认为“文学中国”的建构有赖于虚构文学的追问、想象、探求和开掘。在这个充满变革、危机和诸多不确定性的时代里,小说作为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学门类,该如何进行改革来适应时代变化呢?在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有“短篇小说女王”之称的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短篇小说的前景似乎变得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可真的能断定短篇小说的春天由此到来了吗?时间会给出答案。可由此而延伸出来的话题,如小说篇幅长短与内在品质的关联,以及女权主义和女性写作的关系等,却可让文学思想者和实践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进入2020年,“新小说革命”成为文学界竞相讨论的话题。在这场对谈中,各参与者的观点有“作家需要检讨的是内心是否还葆有文学立场”与“所谓革命不能单单要求小说家‘小说革命’”的碰撞,也有对小说的重新理解和思考,协力推动当代中国小说创作发展的共同探讨。

  《夜莺复调》编织了一幅12年的人文图景。透过这些图景看到回响不绝的智慧闪耀,都源于自我当下的需求和召唤未来的冲动。我们回望“过去”和“旧迹”,也思考“未来”和“新途”,试图在连续和断裂的文学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只为找寻开辟新空间的路径和一丝可能性。不论漫漫前路如何,也不管会走向何方,只想对着无垠天空说,我在一个夜晚听见了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