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妙笔绘美景 城乡谱新篇

2024-08-08 08:45:44 来源:商丘日报

鸟瞰贾寨镇杨八集村。  本报融媒体记者 崔 坤 摄

周集乡张庄村公园一角。本报融媒体记者 马晓伟 摄  贾寨镇村头有了快递站。  本报融媒体记者 马晓伟 摄  张阁镇高效农业示范园技术人员正在查看番茄长势。      本报融媒体记者 马晓伟 摄

扫码看视频

夏秋之交,骄阳似火。商丘日报“壮丽75年·奋斗史诗 复兴伟力”主题采访组走进示范区,一路走,一路看,古老的黄河故道、崭新的银杏大道、致富路上的帮扶车间、瓜果飘香的家庭农场、废旧坑塘改造的乡村游园、村村户户整洁的生态厕所、粉刷一新的漂亮农舍、古镇街头的人民公园……次第映入眼帘,美不胜收。

党建引领  赋能乡村振兴

示范区把“五星”支部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形成“龙头舞动带全局、真抓实干抓落实”的强力推动格局,党工委组织部发挥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作用,在“五星”支部创建中发挥中枢协调服务作用,形成“书记带头抓,人人肩上有任务”的工作合力。

“如今,我们村绿树成荫,道路硬化到家门口,村民生活环境大变样。‘五星’支部带动乡村振兴让我们的支部强了起来,群众富起来,村庄靓了起来,我们的生活一天一个样!”示范区贾寨镇杨八集村党支部书记刘伟吐露心声,直言“五星”支部创建工作给群众带来了实惠。杨八集村所到之处宁静而美丽,家家户户门前干干净净,一院一景、一户一韵,处处展现着推行村规民约带来的可喜变化。近年来,杨八集村通过村规民约协商议事,广泛征集意见,有效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弘扬公序良俗,培育文明乡风,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也有了浓缩记忆的民俗馆、极具特色的乡村大舞台。

致富路上群众一个比一个有劲。周集乡宋楼村是343国道旁边的一个“明星村”,为了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该村在原来近2000亩土地的基础上,去年又流转800余亩土地,用于蔬菜瓜果种植。“你看,我们村到处都种着瓜果蔬菜,现在几乎没有可以流转的大片土地了,尝到甜头的群众种植瓜果蔬菜一个比一个有劲。”该村支部书记范加良指着一座座瓜果蔬菜大棚笑着说。

主导产业 引导增收致富

在张阁镇张堂村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大棚种植区连片的40座温室大棚内,上海青、奶白菜、油麦菜、茼蒿等蔬菜青翠欲滴、长势旺盛。大棚负责人邢慧介绍,蔬菜大棚以冷棚为主,占地面积300余亩。为保证全年都有蔬菜供应,他们加大了棚内面积。蔬菜品种以叶菜为主,由于投入小、周期短、全年可种的特点,降低了种植风险。以上海青为例,全年可种植8茬,平均每茬产量4000斤,全年每亩可盈利3万余元,较传统种植业有较大增幅。大棚蔬菜销售市场广阔,目前主要销往上海、广州、重庆、湖南、江浙一带。下一步还要建设冷库,便于远销。

示范区的乡村多半临近城区,该区充分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围绕黄河故道和银杏大道“两带五园”建设规划,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基础,不断巩固拓展现有“五个园区”主导产业,采取“政府+村级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种植农户+脱贫户+监测户+一般农户”等帮带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群众参与度。他们积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贾寨镇的林果、竹笋、豆腐干,周集乡的蔬菜、粉条、草莓、西瓜,民安街道的林果、草莓,张阁镇的林果、蔬菜等高效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引导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车间2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工作和顾家两不误,真好!”在周集乡陈楼村帮扶车间里,一个工人笑着说。

齐心合力  建设和美乡村

就业是增收的重要途径。示范区积极拓宽群众增收途径,不断培育、拓宽脱贫户就业渠道,对有较强劳动能力但刚性支出较大的劳动力,采取联系、介绍、输送外出务工或扶持产业发展的模式实现稳定增收;对弱劳动能力家庭,采取公益岗位、扶贫车间、产业园区、三保岗位等就地就近就业的模式增加收入;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家庭,在采取兜底保障措施的同时,以土地入股分红和村集体收入直接分红的模式增加收入,确保有意愿有能力的适龄人口就业率100%,实现低收入家庭每年收入增幅8%以上。目前,示范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22年的14481元增加到2023年的16540元,收入增幅14.2%;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由2022年11302.38元增加到12135.16元,收入增幅7.3%。

与此同时,示范区还用足用活财政衔接资金,优化项目建设,助推产业发展。在今年全区谋划的23个项目中,涉及产业项目12个,涉及资金3800万元;乡村建设行动项目8个,涉及资金1870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实现部分乡镇种植、养殖、加工、冷藏村级合作社全覆盖,推进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实现群众就业增收,乡村高质量发展。

多方联动  保障就业增收

在贾寨镇杨八集村,极具特色的乡村大舞台前廉政文化长廊、党建文化长廊两廊相映,石拱桥、多孔桥双桥相望,家家户户门前干干净净,一院一景、一户一韵,展现出推行环境整治带来的可喜变化。村内合作社整合分散经营的故道天然坑塘,打造了特色锦鲤水产养殖基地,带动周围水产养殖户10多家50多人就业。通过村规民约协商议事,有效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了浓缩记忆的民俗馆,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杨八集样式”。

近年来,示范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突出“一户一幅画、一村一风景、一乡一特色”,整行政村推进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以来,通过村庄清洁专项整治行动,先后开展“四旁”绿化种植树苗4895株,整治“空心院”和“一宅变四园”32个,整理凌乱“三线”2900余米,清理残垣断壁75处,治理坑塘312处。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示范区以“六化九改七牵手一规一园一长效”举措为抓手,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要素,全力推进15个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这一民生实事,民安办事处马庄村、周集乡周集村和杨楼村、张阁镇杨庄村、贾寨镇贺庄村、高铁陈集村等6个村率先完成重点创建任务,带动其余村庄有序推进。在重点打造的基础上,示范区积极指导各涉农乡(镇、街道办事处)按照打(修)井、修路、挖沟、架桥、修路肩一体部署,推进产村融合、田村一体的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创建思路,先后完成周集乡、张阁镇、贾寨镇、民安街道、高铁等5个和美乡村示范带的打造。与此同时,示范区积极主动对接全市“一县十镇百村万户”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截至目前,高质量完成创建“四美乡村”6个、完成率300%,积极创建“五美庭院”1883户、完成率达到63%,全区目前有22个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的标准,71个村庄达到“环境示范村”标准。

记者手记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示范区加强“五星”支部创建,让乡村建设“强”起来;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激活强村富民新动能,让乡村建设“富”起来;将生态宜居创建与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结合起来,让乡村建设“美”起来。

富裕起来的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不少群众早上到村广场徒步,中午闲暇到乡村书屋读书,傍晚老年人组成广场舞队到文化广场跳舞,年轻人开车去看日月湖、逛万达广场,提起现在的生活,很多群众都有说不出的满足。

迈进新时代,示范区以狠抓落实的干劲、时不我待的拼劲、一以贯之的韧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兴旺、人民生活幸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本报融媒体记者 马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