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延长产业链 奏响富民曲
稍岗镇韦店集村“十里画廊”产业园。 本报融媒体记者 刘建谠 摄 沙集乡帮扶车间生产的雨衣销往全国各地。 本报融媒体记者 刘建谠 摄 店集乡帮扶车间让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本报融媒体记者 刘建谠 摄 界沟镇、黄冢乡、木兰镇等乡镇通过实施土地流转,规模种植菊花、药材、小辣椒。 本报融媒体记者 刘建谠 摄 钢卷尺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本报融媒体记者 刘建谠 摄
扫码看视频
“我是脱贫户,来唐楼这个车间务工三年了,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小孩,一个月还能挣四五千块钱!感谢上级的好政策!”8月6日,在虞城县李老家乡唐楼帮扶车间务工的李美芹高兴地说。
虞城县作为国家乡村振兴帮扶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提高乡村产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让群众在产业链上致富增收。
壮大龙头企业 伸“大手”拉“小手”
“我今年60多岁了,家里3口人,有个近百岁的老人需要照顾,不能外出务工挣钱。就在懂菜干活,当天干活当天就能领到钱,一天60块钱,我很满足。”虞城县田庙乡孟楼村村民刘继富说,他在体会到获得感的同时,也对河南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充满着感恩。
河南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田庙乡,是一家以企带村、以工哺农、三产融合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6年以来,公司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双绑”联结机制,创新“一地生四金”利益联结机制。进行土地流转,每亩每年1000元,使村民“获租金”;通过村集体,以县产业资金入股蔬菜、食用菌大棚种植及加工产业“变为股金”,村集体年收益50余万元;通过产业发展创造近1200多个工作岗位,由群众打工“挣薪金”;通过群众以土地、人力等资源入股的方式,再由群众“分现金”,带动脱贫户561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田庙乡滕湾村村民董会灿说,河南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招收当地群众时,优先照顾脱贫户,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了当地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彰显了作为一家龙头企业的社会担当。
在虞城县,像河南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样的龙头企业,还有金豆子芽菜、新科迪公司、双洋食品等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带动当地3万多群众就业,其中脱贫群众和边缘易致贫户2100人。
发展庭院经济 小生意也挣钱
虞城县刘集乡刘皮村村民卢超骏说,他虽然年近八旬,也想找点事干,当听说村里要发展庭院经济的特色产业,引进五彩蛋鸡项目时,就报了名,目前养几十只五彩蛋鸡。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公司负责提供鸡苗、技术培训和产品回收,合作社负责鸡舍搭建、饲料供应和鸡蛋统一收购。农户只需支付鸡苗款的七成,剩余部分用产蛋来抵扣。
虞城县稍岗镇冯庄村依托稍岗镇五金工量具产业,不断延展产业链条,利用家庭作坊,大力发展钢卷尺、尺条、尺簧、尺盒、美工刀、螺丝刀、洁具、不锈钢管、厨房卫生球、垃圾桶、扫把、拖把等加工产业,形成了“一院一作坊,一家一公司”的发展局面。该村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及家庭作坊2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余家,家庭工厂作坊180余家。如今的冯庄村如同一个缩小版的现代化工业集聚产业园,全村企业总产值26亿元,年产值超千万元企业20多家。全村集体收入59万元,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
培优地方产业 干一行兴一行
虞城县闻集乡依托位于该乡的河南金隆菇业有限公司这一平台,摸索出了菇粮间作套种新模式,并积极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闻集乡种植菌种300余亩,一亩可产5000斤,年产值200余万元。每亩小麦产量约六七百斤,纯收入650元左右。每亩春玉米纯收入600元左右,夏玉米纯收入500多元。这种菇粮间作模式实现了食用菌和粮食作物双丰收。同时,玉米的遮阴保湿与菌类喜阴喜湿相适应,二者形成互补,实现粮菌双收。秸秆化作食用菌的培基料,实现了变废为宝。目前已辐射带动大侯乡、刘店乡、站集镇、李老家乡等乡镇的1800余户家庭发展该项产业,总面积1600余亩,带动500多户低收入家庭年收入增加8000元以上。
虞城县是“中国钢卷尺城”,钢卷尺出口总量占到全国的50%,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钢卷尺产业,带动当地群众2万多人就业。界沟镇、黄冢乡、木兰镇等乡镇中药材种植有6万亩左右,相应的中药材分拣、加工需要的劳动力较多,带动当地约1万人就业。
帮扶政策多 好“面子”真“里子”
虞城县自2017年以来,共建设了147个帮扶车间,群众有的从事电子加工、有的从事服装加工、有的从事钢卷尺加工、有的从事手工活,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挣钱。在原有的基础上,该县进一步巩固108个帮扶车间,扩建提升33个帮扶车间,盘活6个帮扶车间。同时全县由个人出资或合资入股新建的就业车间、基地还有约1200个,带动就业人数7.6万人左右,其中带动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就业约8000人。
同时,该县立足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让小岗位发挥大能量。开发农村街道保洁员、护林员、务工宣传员、保险宣传员等几类公益岗。另外,政府组织群众外出务工,面向上海、深圳、广州、昆山、张家港等发达城市,每年劳务输出30万人以上。
虞城县城郊乡郭土楼村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以整个行政村为基础,确立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发展的基本思路,探索出了“村集体、本村经济能人、脱贫户”三位一体的帮扶利益联结机制。截至目前,郭土楼村集体资产达18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210万元以上。
记者手记
走乡入村看产业,虞城县在“北果、中菜、南药”统一规划下,集中产业优势,培育壮大乡村产业链,并通过企业带动,扩张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让更多群众走进产业链上,让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致富增收。同时,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大手”拉“小手”,乡村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流向了集体经济,流向了村民的腰包。
连日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走进企业车间,看到的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看到的是群众满意的笑脸。虞城县正探索一条产业带富促民增收的新路子。
本报融媒体记者 张富义 刘建谠 通讯员 何文学 谢卫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