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陵:梨园盛景多 遍结“致富果”
◀梨花桥村入选“设计河南 美丽乡村”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示范片区。 ▲航拍镜头下的豫东牧业标准化养殖场。 ▲豫东牧业董事长胡业勇(左)在给工人讲解疾病防治知识。 ▶刘楼乡陈庄村群众在晾晒玫瑰花。 ▲石桥镇群众在采摘成熟的蟠桃。 ▶小梨妹食品的主播正在宁陵梨产业直播孵化基地直播推荐梨产品。
扫码看视频
盛夏时节,走进宁陵万亩梨园,登上金顶阁,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尽收眼底。
刚下过一场透雨,沿林间绿荫进入处于万亩梨园中心的石桥镇梨花桥村,但见整齐的楼房、干净的街道、宽阔的广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空气芬芳,沁人心脾,不远处飘来孩子、老人的欢声笑语……
8月5日,商丘日报“壮丽75年·奋斗史诗 复兴伟力”主题采访组走进“中国酥梨之乡”——宁陵县,零距离感受蓬勃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从沧桑故道到“酥梨之乡”
去年,梨花桥村新建了中国农科院“宁陵精神”教育基地、梨园生态昆虫科普站、戏曲展示中心等基础设施,正在展现着“中国酥梨之乡”的文化魅力、独特活力。
这是2023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项目在宁陵县石桥镇的梨花桥村实施项目的一部分。
梨花桥村的中国农科院“宁陵精神”展馆,诉说着中国农业科学院一代代果树专家扎根宁陵、挥洒智慧和汗水的动人故事。
宁陵地处豫东平原,滔滔黄河曾在域内流淌600余年、决溢18次,留下大片盐碱沙荒。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宁陵人民向贫困宣战、向落后宣战,把昔日风沙弥漫的沧桑故道建设成美丽富饶的“中国酥梨之乡”。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农科院先后派遣四代专家扎根宁陵,通过60多年持续接力,帮助宁陵梨产业历经了“能结梨、多结梨、结好梨”的发展阶段,并通过技术服务,为宁陵县培养出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农村技术能人,帮助梨农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了从“体力型劳动”向“技术型劳动”转变,助力宁陵梨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铸就了“不忘初心、扎根沙地、攻坚克难、造福百姓”的中国农科院“宁陵精神”。
梨园东侧,就是素有“中原彩绘第一村”之称的孙迁村,每家每户的房屋都有彩色墙绘,整个村庄犹如一张天然的彩绘图画。
“这是我们新开发的梨产品,像燕窝一样的速食碗梨,里面有枸杞、红枣、银耳等,稍微加热就可食用。”在孙迁村的宁陵县果源贡食品有限公司,解远明和张敏夫妻正在研发新的梨加工产品。他们身边的电商产品展架上,排列着梨膏、梨膏棒棒糖、中药润喉糖、百润十珍膏等20多个新产品。
2018年从北京返乡创业的解远明夫妻,扎根孙迁村,不仅带动安置当地村民在企业就业增收,还彻底改变了宁陵县由原来单一卖梨果向梨产品深加工的转变,提高了梨的附加值,延长了梨产业链条,带富了一方百姓。
黄土地写就的“致富经”
当下的阳驿乡袁庄村,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葡萄园正迎来丰收季。阳驿乡葡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宁陵特色农业产业得益于农技专家指导的又一鲜活例证。
袁庄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种植葡萄,已有30多年历史,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专业村。目前,全村葡萄种植面积1800多亩,600多座葡萄大棚依次排列。2019年3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袁庄村引进了葡萄新品种“阳光玫瑰”,确保了葡萄的高品质、高产量、高收益。近年来,该村引进葡萄新品种10多个,进行温棚促早栽培技术,一跃成为全省知名的“设施葡萄种植之乡”。
“阳光玫瑰这一葡萄品种品质好、果肉鲜嫩多汁,吃着有浓郁的玫瑰香味。”袁庄村党支部书记郑家范介绍,“我们栽培出的温棚阳光玫瑰口感鲜美,备受顾客青睐。这也给果农带来丰厚的收益,今年全村葡萄产量预计将达20万斤,收益有望突破160万元。”
为让葡萄有个好销路,袁庄村成立了为民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
“我们合作社取名‘为民’,宗旨也是致力于为民服务。利用合作社这一载体,带动全村300多户果农走上致富路。”为民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干英泉介绍,该合作社培养了20余名专业的经纪人,把葡萄销往全国各大城市。
从阳驿乡一路向南,很快就来到了刘楼乡陈庄村的“军陈花海”花卉种植基地,玫瑰花加工而成的产品散发着阵阵幽香。
据花卉基地负责人刘伟剑介绍,他们基地种植了玫瑰花、菊花等1000余亩,其中玫瑰花占六七百亩,带动周边村庄400多名劳动力就业增收。仅菊花一项,他们就引进了茶菊、金丝皇菊、杭白菊等200个品种。玫瑰花具有花期长、产量高、香味浓郁等特点,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玫瑰花加工成玫瑰精油等产品,能润肌肤、养容颜、抗衰老等,很受市场欢迎。
走好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在华堡镇胡庄村,豫东牧业历经30载,深耕山羊养殖,携手高校攻“芯片”,山羊新品种培育实现“零”突破。尤为瞩目的是,2024年1月,河南省首例克隆羊“龙龙”在豫东牧业诞生,标志着宁陵在畜禽育种领域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8月5日,记者看到,克隆羊“龙龙”在羊舍内悠闲地吃着饲草,体重已突破百斤,实现了成长快、抗病强、出肉高的新品种培育目的。
“种质资源保护是守护种业‘中国芯’的关键,企业要扛起社会责任,用‘愚公移山’的信心和毅力,矢志不渝地推进育种工作。”豫东牧业董事长胡业勇的话掷地有声。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宁陵县华堡镇楚堂村,河南天明鸽业从2009年500对种鸽起步,发展为河南省内第二大种鸽企业。
近年来,天明鸽业坚持种鸽繁育发展路径,引进优良品种“天翔一号”祖代种鸽,并取得祖代种禽证,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成功选育出“天明白王鸽”“天明银王鸽”“天明米玛斯”等三大优质种鸽品系,所培育的品种鸽具有抗病能力强、出肉率高等特点,使其养殖效益提高20个百分点。目前,天明鸽业存栏种鸽5万对,年繁育推广种鸽10万对,辐射带动省内及山东、安徽等省份肉鸽养殖户2000余家。
在国有宁陵林场深处,商丘聚民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肉鸡养殖基地的标准化养殖场里,浓浓科技“范儿”养殖令人惊叹:来自以色列的依爱EI-6000环境控制器,是12棚智能化鸡舍新风、温度、湿度系统的核心,让一名饲养员就可以轻松养殖5万只肉鸡。
这里的肉鸡养殖,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实现了供水、供料、调光、调温、清粪等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聚民农牧是豫东地区最大的肉鸡养殖基地,已建成宁陵、柘城、虞城三大养殖基地。”据商丘聚民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耿海潮介绍,近年来,该公司以支柱产业养殖为支撑,采用产业带动、企业代养、项目拉动等多种带富模式,每年为逻岗镇、柳河镇的20多个村集体分红近百万元。
说起宁陵,众所周知的是酥梨产业、养殖产业。其实,年产值达10亿元的家居编织产业,也是该县一大联民带富产业、支柱产业。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至今,宁陵县家居编织产业从最早的藤编生活用品到竹编藤椅,再到如今以吊篮、童车、秋千等家居工艺品为主的新产业,主导产品约占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华堡镇付集村,宁陵县政府利用乡村振兴项目,投资五六百万元建起了3840平方米的乡镇小微产业园,吸纳编织产业企业入驻,助力乡村产业健康发展。
“通过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不但发展了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研发,补齐了产业链的短板,还带动了地方政府、社会资本、金融资金和农民的投入,形成了各种资源向乡村产业聚集的新格局。”宁陵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宁陵结合各乡镇的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历史传统等特点,围绕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特色乡村产业园目标任务,已投资9532万元先后建成了石桥镇冷链物流产业园、张弓镇小吕集乡村产业园、乔楼乡服装加工产业园等18个充满创新活力的乡村振兴产业园。今年,该县又投入资金 6700万元,规划建设17个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园区,为乡村产业振兴搭建了坚实的载体和平台。
记者手记
宁陵县是2001年由原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酥梨之乡”。宁陵,也是河南全省的梨产业第一种植大县、强县,总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2万亩和65万吨,目前全县约有10万群众从事梨产业种植、销售和加工。
梨产业和特色种植业如何转型升级?宁陵县靠科技赋能,实现从“体力型劳动”向“技术型劳动”转变。
河南省首例克隆羊、河南省内第二大种鸽企业、豫东地区最大的肉鸡养殖基地……宁陵县畜牧产业正在创造着一项项奇迹。通过持续推动全县养殖规模扩大、技术迭代升级、良种自主创新及产业绿色转型,宁陵正在奋力谱写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从不起眼的竹编藤椅发展成为年产值达10亿元的家居编织产业,遍布宁陵各乡镇的小微产业展现了创新活力和无穷潜力。政府因势利导,发展各具特色的“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特色乡村产业园,形成了各种资源向乡村产业聚集的可喜新格局。
在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上,“中国酥梨之乡”宁陵正在持续不断遍结“致富果”。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融媒体记者 高会鹏 摄
本报融媒体记者 白 鹏 高会鹏 张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