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乡村产业“牛” 共富前程“亮”
慈圣镇现代化肉牛养殖场。
马集乡闫庙村村民在村头的瓶盖包装车间作业。
韦堤口村绿色农业生态园内瓜果飘香。 慈圣镇张桥村军荣服饰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在赶制出口订单。
扫码看视频
惠济乡莲旺牧业现代化肉牛良种繁育场。
夏秋之交,柘城县岗王乡韦堤口村,一座被周边二层小楼簇拥的低矮的农家小院。76年前,陈毅、邓小平带领我中原野战军就是在这里临时驻扎3天,成立临时前方指挥部,继而挥师东进,与我华东野战军共同发起被誉为“为新中国奠基”“小推车推出新政权”的摧枯拉朽、气壮山河的淮海战役大决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年,这座默默矗立的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见证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传奇。商丘日报“壮丽75年·奋斗史诗 复兴伟力”主题报道柘城采访组就从这里走起,沉浸式感受革命故地步入新时代新征程的变化,行进式体验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后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的图景。
牛产业“膘肥体壮”
“生了,生了,一头母的。”8月1日上午,采访组一行刚到惠济乡莲旺牧业,就听到技术人员给场里统计员白伟波报告消息。
陪同采访的白伟波介绍,夏天,场里平均白天生产10头小牛,夜里生产10头小牛,每个月增添约600头小牛。冬天少一些,整体上,每年平均要生产5000头左右。一茬接一茬出栏,全场每年平均出栏8000头左右。
母牛存栏超万头的莲旺牧业,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单体肉牛母牛繁育基地。
“家有千万,带毛的不算。”这句俗语说的就是养殖业价格不稳定,容易出现“鬼行情”,但以莲旺牧业、万犇牧业为龙头的柘城肉牛养殖业却做到了该大赚的时候赚得到,别的地方不赚钱的时候能“小赚”。
“我们场的牛犊成活率高于全国行业平均值30%多,从小牛到牛皮,产业链条很完善,投入产出比始终高于同行业,每头牛今年还能保障有1000元左右利润。”柘城莲旺养殖场技术负责人刘文明信心十足,“现在,肉牛价格十二三元一斤,到底了。明年应该十七八元一斤,那才赚钱呢!”
同样是万头养殖规模的万犇牧业坐落于惠济乡毗邻的慈圣镇。
走进万犇牧业标准化的养牛场,只见一排排牛舍整齐划一,一台台大风扇飞速旋转,一条条养殖线干净整洁,一头头小牛欢蹦乱跳,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工作人员忙着给牛添草、喂料、加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慈圣镇党委书记张琦祥对镇里大大小小养殖场的情况都十分熟悉,谈起来如数家珍:“我们镇成立了由我任组长的养牛大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实施‘1690’工程。其目的在于培育1个万头养牛场和6个千头养牛场,白庄、大韩、雷屯等9个百头以上养牛专业村,实现自然村没有规模以上养牛户的清零,全镇养牛产业全覆盖,让老百姓通过养牛走好共同富裕道路。”
2024年4月,慈圣镇被农村农业部授予“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目前,慈圣镇辣椒种植面积、大蒜种植面积、冷库库容量、椒蒜交易量、肉牛存栏量等长期保持柘城第一位次,而且该镇还是柘城皮革加工业第一镇,为全县走实共富道路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牛产业“膘肥体壮”。2022年、2023年连续被评为“河南省养牛大县培育县”的柘城县,培育有莲旺牧业、万犇牧业、柘牛农牧、韵德牧业等大型肉牛繁育养殖基地十余家, 全县肉牛存栏量达12万头,规模养殖占比达 88.6%。在注重提升肉牛繁育水平的同时,他们又引进了浙江嘉豫食品。该公司在柘城投产的项目设计年屠宰肉牛5万头、羊10万只,产值30亿元,填补了柘城县在肉牛产业屠宰端、加工端的空白。
小车间托稳就业“大饭碗”
在马集乡闫庙村这个不起眼的小村里,却“藏”着一门大生意。
你说,就仅仅生产一个小小的酒瓶盖,一年能卖多少钱?说来你也许不信——1个亿!
这个叫永信包装的帮扶车间,门头略显残破,展柜里的样品也寥寥无几。“不要小看这厂,它可是河南最大的酒瓶盖生产企业。”通过柘城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可见老板闫宁的低调。
白圆领小T恤,光脚穿着黑布鞋,闫宁还把自己定位为农民。他说:“一人富咋能算富?大伙富了才算富。咱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得带着咱老少爷们致富!”
要致富得有产量和销路。闫宁介绍,厂里全部是订单生产,洋河、古井等国内龙头酒厂的订单一下就是几千万个。可以说,一两百人全年无休,就是在疫情期间,也没耽误一天。
78岁的闫文秀老两口就住在帮扶车间旁边,闲着没事就想到厂里干活。闫宁就安排两人做把三个一组的瓶盖帽拆成单个的轻活。“俺两口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钱,想吃啥买啥,好嘞很!”闫文秀的老伴陈大妈高兴地说。
无独有偶。已创成“五星”支部的牛城乡单桥村党支部书记单永亮,引领大伙共同创业就业,让希望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
单桥村以党建引领、支部领办、群众入股等形式,创办单桥共富家园合作社,动员全村240多户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形式入股,流转土地230多亩发展特色种植。
“我以责任田入股,天天来这儿干活,除了工资、岗位补贴,还有入股分红,一年下来能收入两三万元。”脱贫户单灯江幸福感满满。
单桥村还利用闲置车间筑巢引凤,邀请本村在外创业能人返乡创建海狮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和英国达能集团合作,主要生产溶豆等婴幼食品,产品供不应求。在这个过程中,单桥村又通过村民入股的形式新建了一个帮扶车间。
“1000元一股,每户最多20股,目的就是防止一家独大,让大家都入股,一块干,一块致富。”单永亮说。据了解,柘城县乡村帮扶车间的产品涵盖了文化旅游、农业观光、特色种养、箱包、雨具、服装、鞋袜、毛绒玩具、清洁用品等多个门类,2023年安排就业近8000人,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通过帮扶车间到村到户,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规模种植“辣又甜”
柘城三樱椒,果实才有二寸长,却拉长了产业链条,带领村民迈上产业兴旺的康庄大道:
——柘城耕地面积106万亩,辣椒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年产干椒12万吨,20万人忙碌在产业链上,10万余名群众通过辣椒实现脱贫致富。
——在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中,“辣椒全产业链聚集促进产业振兴——河南省柘城县案例”位列其中。
小辣椒,大产业。近年来,柘城坚持“规模做大、加工做深、物流做活、文旅做亮、产业做强、乡村做美”的总体思路,全县域布局、全链条培育、全要素保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奏响火“辣”产业“椒”响曲。
作为全国最大的干辣椒交易集散地,全县2万多名辣椒经纪人活跃在全国各地。如今,柘城辣椒大市场年交易量达70万吨,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产品出口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辣椒种植是柘城普惠型的产业,几乎家家受益。作为全村一体化种植的独特案例,岗王镇韦堤口村跃国绿色农业生态园的发展模式恰恰又是它的有益补充。
虽是盛夏酷暑,但跃国绿色农业生态园内却颇有荫凉。葡萄架凉棚遮阳蔽日,枣树、桃树、梨树等种类繁多的果树以林荫小路串联在一起,链接成一座乡村游园,村民们正在这里忙着将苹果、桃子、梨子装箱。
“尝尝,这是苏脆一号梨,甜、脆、无渣,郑州、开封的游客都是到这里一棵树一棵树的包收,抢手得很!”韦堤口村党支部书记曹秀勇笑着说,该村1080亩土地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全部流转到了跃国绿色农业生态园。村民除参与分红外,还可在此就业。
“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这比一家一户单纯地种地收入要好得多。”曹秀勇说,下一步村里要发展“农业+文旅+研学”综合性农业观光研学基地,让全村更多的人参与到餐饮、运输、果品深加工等环节上来,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越来越甜蜜。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柘城县作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单位”,立足自身独有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辣椒种植等特色产业,依托帮扶车间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多业并进、村民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手记
说一千,道一万,抓住根本是关键。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
在农村发展产业,要适合乡情村情,顺应民心民意。即便再高大上的产业,群众不想参与或者学不会、弄不懂,也无法参与。
柘城的产业发展之路为什么越走越宽?关键是在定产业的时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传统农业基础,选择辣椒和种牛作为重点突破产业。政府加强引导,制定发展规划,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实现增收致富。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经济基础,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将传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好地激发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特色和活力的美丽乡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文/本报融媒体记者 郭文剑 侯国胜 高会鹏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邢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