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买过来了,咱们现场拆封,现场测试”“今天我们测试网红产品——黑科技防水胶带”“这样的商家我必须曝光你!咱们先看视频”……在各类社交平台上,你可能刷到过类似的视频。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商品选择,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消费需求驱动了“第三方测评”市场发展。
然而,当前市场上“第三方测评”账号众多,测评方法与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乱象丛生。2023年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经过对抖音、微博、小红书、快手、B站、西瓜视频、微信平台等12个互联网平台共计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93.1%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其中缺乏测评标准的主观性测评居多;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以商养测”及“以测养商”模式难保公正性;3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虚假测评。
好多人在网络平台购物经常“踩坑”,调侃说“每天上一当,当当不一样”。正是因为想在选择商品时“避坑”才去看测评视频,哪里想到这些测评博主在给自己“挖坑”。“第三方测评”本来是消费监督的重要方式,一些博主为了私利背离本心,扮演不光彩的“暗托”,干起了虚假宣传甚至恶意抹黑的勾当,着实让人痛恨。
“第三方测评”野蛮生长、乱象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测评准入门槛太低,导致测评博主良莠不齐。任何人只要拥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随意开展测评。测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进行科学、准确、公正的测评,使得虚假测评、不专业测评等问题层出不穷。
一些博主唯利是图,难以让测评客观公正。他们为了获取高额收益,与商家合作进行虚假宣传、片面测评。比如,有的博主在测评时只强调产品优点,对缺点避而不谈,或者夸大产品效果,以吸引消费者购买,从而获取商家的丰厚报酬。
平台管理不善,让假测评有机可乘。部分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对博主测评的审核和管理不够严格。对于一些违规的测评内容,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使得不良博主有恃无恐,进一步加剧了测评乱象的蔓延。
测评乱象有违法律法规、透支消费者信任、扰乱市场秩序,必须加大监管整治力度,净化测评市场。首先,应提高“第三方测评”的准入门槛,确保参与测评的机构和个人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建立统一的测评标准和监管机制,对测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测评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再次,网络平台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测评账号的审核和管理,防止不良测评行为的发生。
套路满满的“种草测评”,损害的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作为消费者,我们要注意甄别各个平台的测评内容,对涉嫌造假的博主要向平台、监管部门或者媒体举报,让不良测评无处遁形,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测评乱象的良好氛围,共同维护测评市场的良好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