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 正文

一路花开(纪实文学)

2024-07-19 02:47:44 商丘网-商丘日报


□杨 石

上接7月12日7版

第二章“两翼齐飞”成新闻达人

文字和摄影“两翼齐飞”,这是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热情倡导的理念。对此,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李景亮,积极理解、坚定实践,乐此不疲,久久为功,成就了新闻达人。其新闻作品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回响着时代列车前行的声音。

那是1959年8月,李景亮由教育界调入新闻界。自此,他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连续从事新闻工作近40年。其间,历任商丘县县报记者,开封地委宣传部新闻干部,商丘地委宣传部新闻干部,虞城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商丘地委宣传部新闻干事、新闻科副科长(正科级,主持全区新闻宣传工作),商丘日报常务副总编(主持工作),商丘日报首任总编辑、党委副书记,正处级调研员,技术职称为主任编辑。可谓志坚脚步稳,一步一层楼。

李景亮深耕新闻园地40年,当然不是乏善可陈,可圈可点之处确实很多。理想照亮现实。他在商丘县报社工作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热诚地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出色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采写任务,共采写稿件百篇左右。其中,头版头条新闻10余篇,新闻作品还被豫东导报、河南日报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采用10多篇。从而,他被光荣地评为出席开封专区文教群英会代表。1960年8月,他被调任开封地委宣传部新闻干部(当时开封地区与商丘地区合并),协助部里领导管理开封地区24个县市的新闻工作。1961年12月,随着开(封)商(丘)分家,他被分配到商丘地委宣传部。之后,部领导为了照顾他这个特困户,将其调到家乡虞城县委宣传部。一晃三年,他在那儿建功立业,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是金子就要发光。1965年6月,他第二次被调入商丘地委宣传部,仍任新闻干事。历史的车轮驶到了1969年,1月至7月,新华社河南分社因下农村搞“斗批改”,抽调李景亮等八地市的新闻干事前去协助工作。他们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深入基层采访,用新华社电头直接向新华社发稿。其间,李景亮和新华社记者合作,在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发表了很多稿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跟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陈健冒酷暑,战高温,历时半个月,行程数百里,深入豫皖苏三省人民共同开发上游沱河、拓宽下游新汴河水利工地采访。由他起草初稿,后由陈健定稿的题为《豫皖苏三省人民创造了团结治水的光辉范例》,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安徽日报、新华日报和解放军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采用,产生了轰动效应。

是玫瑰总要绽放。在李景亮主持商丘地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的7年时间里(1978—1984),他在抓好新闻通联工作的同时,还经常下基层深入采访,用情用心写作,先后在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发表了数以千计的各类新闻作品。其中,有22件作品分别在全区、全省、全国获奖。

他注重调查研究,在火热的实践中“抓活鱼”,独立完成或与同行合作,深度报道了5个重大典型:夏邑县济阳公社何路口大队乡村医生何茂昭,中国农科院院士、著名昆虫学家邱式邦,虞城县张集公社张庄大队党支部书记张仁宝,以身殉职的原商丘市物资局储运公司共产党员、业务股长高玉升和全国平原绿化商丘地区树起的一面旗帜等,从而为商丘的英模人物与先进集体走廊增添了闪光的鲜活形象。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景亮为了深入了解何茂昭以白求恩为榜样,全心全意为群众防病治病的不凡事迹,在何路口大队诊所待了7天,跟何茂昭同吃同住。白天,他走村串户召开座谈会,聆听众人的介绍;夜里,他跟何茂昭及其家人促膝谈心,或随其出诊。而后,写成了5000字的人物通讯《把党的温暖送到贫下中农的心坎上》,由河南日报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同时报道,后被选入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优秀共产党员》一书。中共夏邑县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学习何茂昭,学习活动持续数月之久。

1981年6月间,李景亮得知虞城县出了一个农村改革的先进典型。然而,极左的迷雾依然笼罩着商丘大地,支持改革的县委书记被调离,上级派出工作组到虞城“纠偏”。在此环境下,李景亮和虞城县广播站记者李欣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坚定信念,冒着政治风险,毅然前往张集公社张庄大队采访,吃住在附近的张集公社砖瓦窑厂。他们走访了8个生产队,与生产队干部座谈,了解真实情况;深入家庭访问,倾听群众心声。李景亮和李欣从中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该大队党支部书记张仁宝,目光如炬,有胆有识,借鉴四川农村搞作业组、安徽农村搞大包干的做法,在1979年把8个生产队分成24个作业组,实行“五定一奖”责任制。第二年初,他又根据群众要求,把作业组改为大包干责任制。结果立竿见影——头一年,全大队粮食总产较上年增加19.8万斤;第二年,尽管遭受了多种自然灾害,仍然夺得了粮、棉、油三丰收,社员年人均口粮500多斤,干部群众皆大欢喜,满心拥护。

新闻敏感为李景亮增力赋能。每天晚上,他俩走进砖瓦窑厂职工宿舍,整理素材,提炼主题,铺开稿纸,奋笔疾书,满腔热忱地为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典型鸣锣开道。6月28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他们采写的8000字的报告文学《来自荒滩里的报告》;7月1日,河南农民报头版发表了他们采写的人物通讯《挣断绳索闯新路——记张庄大队党支部书记张仁宝》;7月7日,河南日报二版头条发表了他们采写的消息《荒滩窝里气象新》;7月30日,河南科技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他们采写的通讯《农民真正按科学种田了》。这组宣传农村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的系列报道,合国情、顺民意,当时在全省产生了强烈反响。

相比较而言,李景亮的新闻摄影比新闻写作虽稍逊一筹,然而,他却一直执着地追求着“能写能照,文图并茂”的高标准。那是1971年,领导签批了购买摄影器材的专款,李景亮专门建了暗房,开启了“两翼齐飞”的新征程。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李景亮自觉用新闻摄影理论武装头脑,他先后购买了《马恩列斯毛论文艺》《美学论集》《摄影构图150例》《摄影用光100例》《摄影构图的最佳选择》等书籍,贪婪阅读,越读心里越亮堂。更重要的是作为河南摄影协会(后改为河南摄影家协会)的理事(后为常务理事),他多次随团去南方采风,随机向摄影高手学习,在拍摄作品的实践中用心感悟,心窍打开了,认识升华了:文图并茂是当代报纸追求的版面风格,只有科学地用足用活图片,才能最大力度地发挥视觉新闻的宣传作用。而只有做到新(新颖)、真(真实)、活(活泼)、情(人物情感)、意(意境含蓄),才能拍出立意高远、富有生气的好新闻照片。

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仅1971年至1977年,便在河南日报、河南新闻照片(后改为河南画报)、新华社新闻照片等报刊发表摄影作品200余幅,有《商丘卷烟厂革新成功抽梗机》《商丘市印机厂加工车间集思广益总结经验》《宁陵县逻岗公社张庄大队民兵营愤怒批判林彪罪行》《虞城县利民镇开关厂开关车间生产忙》等,还有《红太阳照双八》《黄河故道展新容》《穆青采访“老坚决”》的组照。其中,组照《喜看民权葡萄丰收》获培兰杯新闻摄影竞赛荣誉奖。此外,他还以细观察、抓细节的作风,拍摄了《黄河故道苹果熟了》《荷塘小景》等艺术照。

李景亮曾分工主管审核商丘日报摄影报道版,此版以新闻性强、视觉冲击力大、有深度、多元化等特色,广受读者青睐。该版作品在全国地市州盟新闻年会上展出,好评如潮。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许必华高度评价:商丘日报摄影报道版对全国新闻摄影改革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第四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在他所作的报告中,提名表扬商丘日报等五家地市州盟新闻摄影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1986年6月23日至1998年10月18日,曾任商丘地区新闻摄影协会主席的李景亮,在12年时间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带出了一批摄影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摄影作品,受到各界好评。

2008年1月1日,商丘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商丘市摄影家学会给李景亮颁发了摄影艺术终身成就奖。这是为李景亮45个春秋的摄影生涯画下的圆满句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