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论 >> 应天时评

“幼转老”要防止“水土不服”

2024-07-15 06:38:47 来源:商丘日报

  近段时间,“幼转老”的话题引发人们关注。为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一些幼儿园面对招生难而转型做养老服务,还有一些机构尝试“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托幼”改“托老”,这样的新鲜事也折射着社会需求的转变。伴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社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升温。

  从幼儿园“入园难”到“招生荒”,再到变身为托老所,不仅反映了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揭示了养老服务社会需求的转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在园幼儿人数已连续三年下降,2023年较上一年减少534.5万人,幼儿园面临招生难、空教室多等问题。与此同时,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97亿,占人口总数的21.1%,养老服务需求激增,一系列养老难题急需破解。育幼、养老两个行业需求的一涨一跌,反映了幼儿园转型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

  从国家到地方,也相继出台利好政策,鼓励多元力量投身其中。就现实条件来看,幼儿园多开在社区附近,符合居家养老“方便、就近”的原则,围绕小朋友所提供的照看、辅助餐食等服务,与托老亦不乏相通之处,本身具备转型条件。“幼转老”新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托育方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探索和推广这一模式,为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提供新思路,让“老幼共托”成为促进家庭和谐、增进社会福祉的重要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园从“托幼”到“托老”,既是破局之路,也优化了资源配置,值得期待。一方面,这种转型能让闲置的幼教资源物尽其用,不仅盘活了资源,也实实在在解决了幼儿园自身的困难。另一方面,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举措,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照顾和陪伴,更弥补了现有养老服务市场的不足,呼应了现实需求。

  然而,“幼转老”要防止“水土不服”。比如,如何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如何平衡老人和孩子的不同需求,以及如何解决专业人才的短缺等。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服务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调,这包括但不限于人才培养、文化教育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可以有效促进“老幼共养”模式的健康发展,实现其预期的社会效益。

  诚然,“幼转老”促进“老幼共托”模式良性发展,需要国家层面出台养老托育融合服务体系的规划、保障、监管等政策,各地也要用切实行动支持养老机构、幼儿托管机构转型发展。同时,引导高校和老幼共托机构共同开发“老幼共托”课程体系,鼓励对现有养老、幼教服务人员进行交叉培训,不断提升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