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睢县坚持以“文化+”为统揽,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融合、共建共享”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和服务措施,采取传统和数字手段相结合的互补方式,打造城市以步行15分钟为服务半径,让市民在此范围内就能找到公共文化设施;农村以5公里为半径,让村民就近找到公共文化设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符合居民和游客需求的多方位文化服务体系,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乡村振兴 文化先行
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工作中,位于睢县尚屯镇回示村的“惠济文化大观园”成为睢县,乃至全市、全省、全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典范。
该园负责人陈志明是全国知名的实力派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发表。2015年挂牌“惠济文化大观园”,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了“好风相从”“睢州”“惠河”“惠济河”“东园公”等多个商标;相继策划和举办7次以“好风相从”为主题的全国性书法展览活动,留存、收藏全国各地名家文化作品上万幅,吸引全国各地书法、书画家以及参观考察学习游客络绎不绝,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而且有力带动了睢县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该园相继建设了豫东民俗博物馆、好风相从幼儿园、好风相从主题酒店、家风家训展览馆、非遗传习所等,打造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非遗体验中心;挖掘、开发具有睢县特色文化苏东坡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廖赋》、折扇、“惠河葫芦”、“葫芦烙画”等文化艺术产品和伴手礼品;打造出集研学、拓展训练、露营、音乐晚会、美食节等为一体的“榆厢古寨”。
目前,该园有60多家文化企业和文化类个体商户入驻,每年接待省内大中小学校师生参与和体验社会实践教育活动5000多人次。
此外,该县还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艺术文化,打造出周堂镇乔寨村龙山文化村、蓼堤镇大刘寨麒麟舞文化村、匡城镇英王红色文化村、白庙乡土楼艺术文化村等一大批“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村。
城乡共振 智慧赋能
为实现文化服务全方位,文化惠民无死角,睢县实施“纵横发展”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并充分发挥数字手段,实现智慧文化赋能“精神家园”。
在城区,投资近200多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的城市书房1座、改建4座,建成了数字图书馆,配备了数字管理系统,实现了馆内24小时提供免费智能化自助服务,打造了集图书馆、文化馆、流动阅览室、社区图书室、电影院、广场舞等15分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在农村,全县20个乡(镇、街道)因地制宜推进建设,实现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农家书屋等主题功能空间全覆盖。开通远程教育和数字图书,“解民所求,为民所需”,让每位村民都能享受到除传统书籍以外的电子产品“精神食粮”。
该县还建立了网格化文化服务体系,配全文化宣传员队伍,实行“线上+线下”文化培训体系,建立腰鼓、盘鼓、秧歌、广场舞、太极、麒麟舞等文化娱乐队伍2000余个,整合农村豫剧、二夹弦等团队5个,不断满足居民文化需求,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无限活力。
创新发展 文旅升级
该县依托资源优势,改造提升袁家山文化园、国保圣寿寺塔、睢杞战役纪念馆等基础建设,巧妙地把睢县红色文化、孝善文化、鞋履文化、丝织文化、授时文化等文化元素植入各景区、景点,实现一步一景,一园一特色景观,打造出中心城区“水城游”路线。
该县还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实施“1921工程”,实现“9湖联通”,改造提升废弃窑厂、坑塘,建设总占地面积1013亩、湖面面积300亩的凤栖湖智慧岛景区,布局大小绿洲及服务功能岛屿共9座、景观桥梁20座,并以“锦绣襄邑”特色文化为内涵,打造海棠人家(饮溪云民宿)、桂花岛、荷花池、凤栖阁、襄邑古街、襄邑古城等特色景点。探索“颠覆性创意”新理念,推出发展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展示、沉浸式街区等文旅新业态,开展汉服巡游、汉服体验、打铁花、龙游睢水等节目表演,促进麒麟舞、皮影戏等非遗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
同时,该县依托旅游景区发展、原生资源利用和闲置资源盘活等,建设以云腾国际级田园综合体为代表的形式多样、体现“原生态”“原生活”特点的高品质民宿,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住宿选择和有故事、有情怀、有温度、有艺术的文化休闲空间。
下一步,睢县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继续在完善“一程多站、供需对位”服务体系上下功夫,紧扣“安、顺、诚、特、需、愉”,不断满足居民和游客“食、住、行、游、购、娱”需求,实现文旅品牌新突破,让睢县成为有“看头”、有“玩头”,住得“舒心”,吃得“美味”,产品“看得见、带得走”,既留“人”又留“心”文旅胜地,全面构建睢县文旅大格局,奋力推动睢县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通讯员 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