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苏东坡曾做过京城大官,享受过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有钱时也大手大脚,一掷千金。后来一再贬谪,没有了俸禄,也过了不少年的苦日子。好在东坡这人性情豁达,宠辱不惊,能上能下,能富能穷,过富日子固然得心应手,轻车熟路,过苦日子也能巧为筹措,勉为其难。
一曰严格花销,量入为出。“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这段文字出自东坡写给秦观的一封信《答秦太虚七首其四》。东坡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时,官俸被停发,积蓄十分有限,他的办法是将家庭每天花销严格控制在150文钱以内:每月月初,从积蓄中取出4500文钱,分成30个小串,挂到屋梁上,每天早晨用“画叉”挑取一串。这150文钱,当天如果没用完,就另外用一个大竹筒存起来,用以支付额外的花销。
一曰垦荒种地,开源节流。积蓄是花一个少一个,早晚会坐吃山空,还得另想生财之道。黄州太守得知“先生穷到骨”,就借给苏轼城东山坡上的废弃营地数十亩。年近半百的大诗人艰难垦荒,开始务农。村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无偿帮他劳动,他在诗中说,“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后来,苏轼学会了种稻、种菜、筑水坝、挖鱼塘,植桑柳竹与桃李杂花。日子也逐渐安顿,衣食自足,闲暇之余填词写赋,挥毫泼墨,居然有点乐不思蜀了。得意之余,苏轼干脆把这块洒下汗水之地称为“东坡”,他从此自称“东坡居士”。
一曰巧制美食,变“废”为宝。黄州当地猪肉价极贱,“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便买来一些猪肉,反复试验,大胆实践,发明了色香味俱佳的东坡肉,风靡一时,流传至今。他还亲自动手做羹,做鱼,做羊脊骨等,并把烹饪心得详细写成诗文,如《菜羹赋并叙》《东坡羹颂并引》《煮鱼法》《猪肉颂》等,硬是把原本度日如年的苦日子过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他的这些诗词传到东京朝廷,让那些整治过他的大臣们嫉妒得牙根疼,他的对头宰相章淳就恨恨地说:“苏子瞻尚尔快活!”
一曰瓜果补粮,因陋就简。苏轼再次被贬至惠州时,条件更差了,住的是草棚,穿的是破衣烂衫,还常吃不饱。但苏轼却惊喜地发现南方的瓜果丰富多样,味道甘美,就搞起瓜菜代,粮不够瓜果凑,且吃得津津有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而且,因为官府不让他办公理事,有的是时间,他就每日四处闲逛,与当地文人写诗唱和,无忧无虑,怡然自得,“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苦日子谁都可能会遇到,关键看你会不会过,能不能苦中作乐,化苦为甘。苏轼就是个会过苦日子的人,苦日子突然降临时,面对挫折、苦难、困局、坎坷,他没有怨言牢骚,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精神和消费方式,以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面对新的生活状态,与苦日子共舞,从苦日子里汲取营养,以生命的智慧与坚韧把苦日子过成了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