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赋能生猪养殖 | 新型工业化·链上新突破
传感器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里的“神经元”,也是物联网最重要的“元器件”之一。感知温度、评估水质、测算压力、它让万物互联变成一种可能。今天的节目,咱们看看传感器是如何改变传统的生猪养殖业的。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朱亚兵:我现在是在南阳内乡牧原集团的智能化养殖基地,我身后的这个大型饲料厂,被他们称伟“巨型智能饲喂机器人”,它的一端连接着大型的粮食储罐,一端连接着猪舍的智能化饲喂器,这个装置与厂区的75000个智能终端协作,每年可以生产72万吨的饲料,而这些都少不了传感器的加持。
牧原内乡综合体智能化负责人 孙增光:我们这个智能化养殖基地总共是有21栋猪舍楼房,咱们现在来到的是6层立体的猪舍,智能供料机器人会根据猪群的情况,来进行一日一配方,源源不断地输送到21栋猪舍,智能化运行。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朱亚兵:像这个饲喂终端,它这里面有多少种传感器?
牧原内乡综合体智能化负责人 孙增光:一个是料喂传感器,第二个就是饮水传感器,第三个就是智能称重传感器。
像这样的全年无休的“大管家”贯穿了整个生产线——猪舍内的智能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对猪群望、闻、问、切,实现了病猪的早判断、早干扰;猪舍外的过滤系统和灭菌除臭墙,可以让进出猪舍的空气都能得到净化处理,在屠宰区域的智能终端,实现了流入市场的肉类源头可追溯。
牧原智能养猪专家平台负责人 田广:目前我们在全国的1500个养殖场钟,我们已推广了智能装备200多万套,随着我们智能装备越来越多的使用,我们现在每天可以产生近十亿条数据,让我们从过往我们30年的养殖经验,转化成我们现在用大数据来支撑我们养猪。
传感器赋能传统养殖业,带来的是智能设备需求的大量增加,也在产业链上衍生了很多环节。仅在南阳内乡县,就雨后春笋般落地了38家智能终端生产企业,年产值达到60亿元,形成中部地区最大的农牧装备产业集群。
河南融创新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庞红玉:智能化的产品,在以前是每年升级一代,现在都达到每季度、每个月都在出新的这种标准,新的产品来适应于农牧这个智能化的高速发展。我们每年上的设备都是全新的,电子制造业从创新上的发展确实是日新月异的。
为了更好的服务生产,养殖企业和新兴产业跨界合作,设立智能终端研发部门,加入到传感器应用开发的行列之中。
牧原研发项目负责人 胡义勇:目前公司有1000多名智能化工程师,聚焦农牧行业全产业链的细分领域,主导设计生产的智能化终端超100余项,同时企业搭建的物联网平台让前沿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生产。
在交通领域,车辆速度测试和车辆动态称重等传感器的应用,加快提升了高速路段的智能化水平。在水利领域、涉水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完善了监测站的覆盖面,提高了采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生态环境领域,大气和水污染的检测,让治污更精准更科学。
【记者观察】在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各行各业牵手智能传感终端成为必然趋势。河南紧抓传感风口,勇做传感行业的“先头部队”,打造“中国智能传感谷”,聚集传感器相关企业3000多家,让“智慧城市”从蓝图照进现实,也将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加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