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
日前,中央和地方通报了两起工作中搞“过度留痕”、奉行“痕迹主义”典型问题:
案例一:贵州省毕节市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站搞过度留痕问题
2021年6月,毕节市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站在省农业农村厅《农村户厕入户摸排表》村级调查表基础上,搞层层加码,要求基层在填报调查表的同时,上传户厕整改前后的照片,“痕迹主义”作祟,加重基层负担。
【案件评析】贵州省毕节市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站要求基层填表、上传照片,索要留痕资料,把痕迹管理搞成了“痕迹主义”,大大加重了基层负担。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白白耗费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典型的本末倒置,要让痕迹管理回归辅助功能定位。
案例二:哈密市文体广旅局建立微信朗读群,增加基层文化骨干负担
2023年11月15日至2024年3月23日,哈密市文体广旅局建立面向基层的《品味书香 悦读哈密》微信朗读群,要求基层文化站长、文化骨干每日群里跟读朗诵,每月对群成员参与率进行统计,并截图存档,作为印证材料,给基层文化骨干增加额外负担。
【案件评析】哈密市文体广旅局每月统计基层文化骨干的跟读朗诵参与率,并截图存档,把“痕迹”当政绩,这种痕迹主义严重浪费基层文化骨干的工作精力。要在关键处留痕,无谓的痕迹既不做要求,更不予采用,并给出正确留痕的鲜明导向。
“留痕”本是一种开展工作、评判工作的方式方法,其初衷是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干部抓了工作落实,有据可查。但如果过度强调“留痕”、事事处处都要“留痕”,不仅费时费力费资源,更致使假痕、虚痕流行。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亟需破除“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做法,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干事创业者轻装上阵。
(本报融媒体记者 葛蓓蓓 整理)